
“興學強國”確立中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
期次:第1319期
作者:天津大學文化顧問、人文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王杰 查看:108
盛宣懷創建北洋大學堂時提出的“興學強國”的主張,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所特有的歷史使命和百年堅持的價值取向。
盛宣懷關于教育是救國強國之本的主張在當時是不同凡響的。清中后期開始閉關鎖國,不了解世界的發展,養成朝野夜郎自大的心態,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認為“自來奇技淫巧,衰世所為,雜霸歡虞,圣明無補?!兵f片戰爭以后,不得不折服于西方的船堅炮利,開始向西方學習,辦洋務、建西學,但其目的僅局限于“師夷長技以制夷”。甲午戰爭中慘敗于先于自己向西方學習的日本,反省失敗的原因,加大了興辦新學的力度,但其原則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提出:“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并將這一思想貫徹于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學制之中。“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仍然沒有把學習西方的先進教育擺在救國圖強的位置。盛宣懷長期操辦洋務,從中深刻認識到西方國家乃至日本興盛的原因,更感到興辦新式教育的迫切和重要。他向清政府進言:“日本自維新以來,援照西法,廣開學堂書院,不特陸軍海軍將弁皆取材于學堂;即今之外部出使諸員,亦皆取材于律例科矣;制造槍炮開礦造路諸工,亦皆取材于機器工程科地學化學科矣。僅十余年,燦然大備”。提出:“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伏查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這一“興學強國”的主張。同時以急迫的心情提議:“當趕緊設立頭等學堂、二等學堂各一所”。由此可見,盛宣懷對于新式教育的認識遠比同時代的人深刻得多。
宣懷不僅認識深刻,而且付諸實踐。他在辦學實踐中摒棄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代之以“西學體用”,他認為“西人學以致用為本”。北洋大學堂的頭等學堂課程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基礎課各學科的學生都要學習,如筆繪圖并機器繪圖、格致學、化學、微分學、重學、作英文論和翻譯英文等。專業課則各有側重,如工程學科有工程機械學、材料性質學、橋梁房頂學、水利機器學等;礦務學科有深奧金石學、測量礦苗學、礦務兼機器工程學等;律例學科有萬國公約、各國通商條約、大清律例等。規定“漢文不做八股試帖,專做策論,以備考試實在學問經濟?!币桓姆饨ń逃斯扇∈總鹘y,為“實在學問經濟”的畢業論文。1903年北洋大學堂重新厘定課程,“各學門的功課又分為主修功課、輔修功課和選修功課。主修與輔修為必修功課,選修功課為學生自由選學。畢業時,都要自著論文一篇和畢業設計?!?br> 北洋大學堂的創建,為中國近代學制的建立提供了實例。據《河北省志》記載,清末河北省建立有小學堂、中學堂和中等實業學堂、高等實業學堂和高等學堂,初步形成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格局,但是缺少高等教育,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1895年北洋大學堂的建立,完善了河北省的教育體系,使得河北省成為我國第一個教育體系完全的省份(當時天津隸屬河北省管轄)。同時,為中國近代教育學制的建立提供了實例,形成了教育分層的學制結構。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壬寅學制”,學制將教育分成三段七層,其中高等教育又分為三層: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分科大學堂和通儒院,從“壬寅學制”中不難看出北洋大學堂對于學制的影響。
盛宣懷“興學強國”的主張和北洋大學堂注重應用科學的價值取向,是在“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新起點”上的一次帶有突破性的認識轉變。從這個起點開始,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上升到今天“科教興國”的歷史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