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興學強國思想蓄力未來發展天津大學黨委書記 楊賢金
期次:第1319期
查看:90

盛宣懷是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的創始人。作為清末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盛宣懷在近代中國自強探索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敢為人先,興辦實業,創辦新式教育,探索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富國強國之路,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他的身上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我們傳承發揚。
一是興學強國的情懷。在甲午戰敗,舉國圖強之際,'時任津海關道的盛宣懷率先意識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并積極付諸行動。他在上報朝廷的奏折中提出“伏查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這一“興學強國”的主張。由此,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堂應運而生。北洋大學不僅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而且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就是“興學強國”。從博洛尼亞大學開創現代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到洪堡大學強調“科學研究”的重要,“興學強國”是中國大學對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的認識,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是中國大學精神的元始。近130年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始終踐行興學強國的使命,將自身的興衰榮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新時代,我們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踐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努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知識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成為守護人類精神文明的燈塔。
二是實業報國的理念。面對積貧積弊的中國,盛宣懷積極參與近代洋務企業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圍繞發展國家經濟、振興民族實業做了一系列探索,這在他的辦學實踐上也有體現。北洋大學初創之時設有律例、工程、礦冶和機械四個學科,其中三個是工科,都是當時國家急需。這種注重實際、學以致用的作風代代傳承,化作校歌中“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成為一代代北洋—天大人的精神符號。如今,天津大學繼續踐行著科技報國、科教強國的使命,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科研攻關,瞄準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更好地支撐產業需求,服務國家發展。
三是敢為人先的精神。盛宣懷的一生是敢于探索,善于創造的一生,他創造了至少11項“中國第一”,北洋大學的創建本身就是對傳統封建教育的突破。近130年來,學校始終傳承其“開天下之先”的創新氣魄,將矢志創新作為文化之魂。第一批出國留學的本科畢業生,設立“水工試驗所”,在中國大學中率先開展高等工程教育實踐等,北洋大學-天津大學也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無數個第一。新時代,學校在全國率先開展“新工科”教育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超前布局新興學科,主動分析未來對人才素養的新需求,培養適應未來的人才。2012年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訓練班——宣懷班,2015年成立了宣懷學院,率先探索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努力培養更多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