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帶漸寬終不悔”———記科學巨匠、內燃所創始人史紹熙
期次:第958期
查看:1170

建所初期的史紹熙

任天大校長時期的史紹熙

1950年史紹熙在英國
威爾士大學任研究員

1979年史紹熙(右一)隨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左二)訪問英國

1989年史紹熙(中)在國際會議上與天津市市長聶璧初(右一)在一起

1999年史紹熙應邀到北京
參加50周年國慶大典
當人們走進坐落于我校校園西區的靜謐芬芳的內燃所時,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之下的白色實驗樓首先映入眼簾。那歷經歲月沉淀和風雨洗滌的建筑物仿佛記載著50年來的難忘往事;而辦公樓前高大的雪杉樹隨風搖曳,娓娓傾述著這個研究所的創始人,擔任了30年該所所長的我國著名的科學家 史紹熙院士的故事……史紹熙,一個以自己的特別發明令國際內燃機界刮目的學界泰斗;一個以卓越成就被樹為“共和國科技豐碑”的科學元勛;一個以重大貢獻而享譽中國科學界的“資深院士”;一個以開拓創新理念領跑中國高校的教育名家;一個50多年來天津大學屈指可數的科技、教育領軍人物……在內燃所成立50周年之際,不僅僅是所有內燃所人,而且所有的天大人,中國人都深深地懷念他,一個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建立了豐功偉績的科學巨匠!
1916年8月19日出生于江蘇省宜興縣貧苦家庭的史紹熙,少年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年代,深受帝國主義鐵蹄蹂躪的祖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學時期的史紹熙做了當時一個學生所能夠做的一切愛國義舉,然而,貧弱的祖國還是不能擺脫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
痛定思痛,史紹熙終于找到了工業和科技救國之路。他1935年考入北洋大學機械工程系,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亂中,輾轉堅持完成了學業;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留校任教;1939~1945年先后在西北工學院、四川銘賢學院和武漢大學任教;1945年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赴英國曼切斯特大學學習;1947年畢業,成為我國第一位內燃機專業博士;1948~1951年在英國威爾士大學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來,他再也抑制不住振興祖國的強烈愿望,毅然沖破重重障礙,于1951年輾轉回到祖國。當史紹熙剛到武漢時,他的老師,時任天津大學教務長的潘承孝教授便親赴武漢,邀請他回母校任教。
正值人生黃金年齡的史紹熙,一回到解放后的祖國,覺得空氣是那樣清新,母校校園的鮮花是那樣芬芳。于是他征塵未洗,懷著一腔熱血投入到祖國的教育科技事業中,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奮斗歷程。
他1952年創立了內燃機專業,成為我國高校內燃機專業創建者之一;1956年被選為我國首批研究生導師,這也是由我國自行培養內燃機領域高級人才之發端,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多年后,曾當選為黨的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創辦了天津內燃機研究所并擔任所長;1959年提出了全新的燃燒學理論,發明了“柴油機復合式燃燒系統”,并于1963年通過了專家鑒定,讓世界內燃機界為之震驚。該成果1966年始廣泛應用于我國X105系列柴油機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3年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1999年被列為建國50年100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獲“共和國科技豐碑·50年重大發明”的榮譽。
文革十年,史紹熙身陷囹圄,但他沒有停止向科學攀登的步伐。1976年,隨著我國歷史性的轉折,年已六旬的史紹熙再次煥發出事業的青春。1977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全國科教座談會,與科學家親切座談。被邀高校科學家15人,而史紹熙是其中之一。史紹熙1978年3月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應邀在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就坐,并榮獲科學大會獎;1979年擔任天津大學副校長;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成為我國內燃機學科惟一的科學院院士;1981年當選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期間,創建了我校工程熱物理專業和熱能研究所;之后創辦了我國內燃機行業惟一的高級學術刊物《內燃機學報》,并擔任了多家科技刊物的主編和編委;主編了大型工具書《柴油機設計手冊》;擔任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卷動力機械部分主編;被聘任為美國世界開明大學研究生指導教授;主持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內燃機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先后獲英國威爾士大學斯王西學院榮譽院士稱號、世界文化協會愛因斯坦科學獎狀、全國高等學校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榮譽證章等榮譽2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團體及高校擔任重要學術兼職70余項;1992年被聘為國家攀登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1998年被首批授予了“資深院士”稱號。
史紹熙參與制訂了我國“六五”、“七五”、“八五”時期的科技發展規劃;承擔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發表專著譯著及科學論文百余篇(部);擁有2項國家發明專利;在流體力學、燃燒學、代用燃料、測試技術以及內燃機產品發展等諸多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培育了上千名內燃機專業畢業生,其中碩士生43人、博士生75人、博士后近20人,為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于貢獻卓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紹熙被世界各國傳記中心和國內外多家傳記出版單位列入了世界名人錄和名人傳記專著。
在1981~1986年史紹熙擔任天津大學校長期間,我校事業得到了跨躍式發展,居于國內高校前列。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將我校由多科性工科大學發展為以工科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他以史為鑒,重視校史研究,期間,《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第一卷)出版,確立了我校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的地位;他將“雙嚴”———“嚴謹治學 嚴格教學要求”確立為我校的治學方針;他倡導培養高層次人才,首批創辦研究生院;他大興科學研究之風,學校多項科研成果獲獎;他修建了張太雷塑像,注重培養“又紅又?!比瞬牛凰蜷_校門,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史紹熙為我校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史紹熙從事教學科研工作60多年中,始終堅持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他創建我校內燃所之舉即親身踐行了這一思想。
20世紀50年代,在大學里成立研究機構在我國還鮮有先例,且對于當時的學校來說,辦研究單位,無論是在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困難。為此,史紹熙想到了與企業部門合辦研究所:一方面可以利用學校的技術力量為生產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研究所這一橋梁,使學校與生產單位聯系起來,促進教學與生產相結合。于是他奔波于各主管單位之間,用他的理念去說服各級領導和周圍的同志。他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了天津市科委的大力支持。1958年5月21日,“天津市內燃機研究室”正式宣告成立。此舉開創了中國高校依靠社會力量合作科研的先河,這種合作方式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該研究所于1960年擴充力量更名為“天津市內燃機研究所”。
1963年,在我國內燃機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的大會上,史紹熙慷慨陳詞:內燃機行業在國民經濟中至關重要;我國尤其是北方,要大力發展內燃機事業;在天津應辦一個北方最大的內燃機研究機構。他的發言引起了轟動,建議得到了國家科委和教育部的支持。他們很快決定,在原天津市內燃所的基礎上投資擴建,并將其“升格”更名為“天津內燃機研究所”,擬將其建成北方最大的內燃機研究機構。當年底,內燃所第一期建設工程啟動之際,我國正值“3年困難時期”,史紹熙深深懂得國家的資金來之不易。于是,他用有限的資金首先蓋起了科研和生產用房,即動力實驗室和實驗大樓,而沒有蓋辦公樓。因天津內燃所的建設投資少、建設快,所以被農機部授予了“多快好省”的典型,在全國予以表揚。
建所初期,史紹熙全面組織領導了內燃所科技人員進行系列柴油機和多種小型汽油機的設計、研究與開發工作,為我國內燃機事業的發展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內燃所已經成為內燃機、摩托車領域獨占鰲頭的全行業及全產業鏈覆蓋的國內外知名高科技集團,更是我校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基地,實現了創始人史紹熙的宿愿。
史紹熙畢生為了工業和科技救國的理想而殫精竭慮,幾十年如一日,“衣帶漸寬終不悔”。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批改博士論文……史紹熙為世界科學事業的貢獻,為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貢獻,為天津大學事業的貢獻,為內燃所事業的貢獻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他是人們心中永遠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