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p9xen"></form>
      <nav id="p9xen"><listing id="p9xen"></listing></nav>

          <em id="p9xen"><source id="p9xen"></source></em>

              從青磚黛瓦到現代地標的百卅對話

              期次:第1327期    作者:文\王洪鈺   查看:19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經歷了戰火、位置變遷等歷史事件,校園見證了高等學府的建立、發展、進步和創新,建筑、道路、花木等也一直傳承著北洋精神。


              百丈口鎮俯瞰



                季羨林先生曾說:“一個大學的歷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書面的記載里,在建筑的實物上,當然是的?!睍嬗涊d和建筑實體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的歷史。從一定角度說,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石頭寫成的史書”。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130載的滄桑歲月,時移世易,校園空間幾經變遷,但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匯處,建筑作為校園空間的具象化承載,仍以獨有的方式訴說著這座巍巍學府的光輝歷程。
                一 博文書院校址
              北洋大學建校之初的校址位于當時天津海河西岸德租界范圍內梁家園村的博文書院。博文書院是1886年(光緒十二年)由當任津海關道周馥稟請北洋大臣李鴻章,由津新海關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奉李鴻章之命在天津設立的。由于周馥與德璀琳意見不合,建設籌款艱難,致將建成的校舍抵押給銀行,書院未曾開班,校舍空閑七八年。后經盛宣懷奏準,撥博文書院為北洋大學使用。校址現位于河西區,西臨解放南路,東至海河邊的臺兒莊路,北鄰南京路,南界紹興道。
                1935年《北洋周刊》第79期記載,盛宣懷呈請給直隸總督王文韶的《盛宣懷請奏設立本校章程稟》中記載學校設頭等學堂和二等學堂,學制均為四年,前者為大學本科,后者為大學預科。其中,頭等學堂章程中寫道:“房屋必須寬大,擬即就天津梁家園南圍墻外前津海關周道所議造之博文書院作為北洋頭等學堂,以期名副其實”,涉及二等學堂章程中也指出,二等學堂“房屋必須另造?,F因頭等學堂人未齊集,尚可暫借博文書院房屋,以一院分作兩堂,足敷布置。來年另行擇地購造,須能容學生一百二十名之用”。但是由于經費緊張等原因,二等學堂在1895年到1900年這期間內始終與頭等學堂共用博文書院校舍,形成了兩等學堂并置的狀態。
                通過圖片和記載可知,北洋大學主校舍為由一套四合院式大樓和相連接的平房組成的封閉式空間,中間圍合出中心庭院,反映出空間較為封閉內向的特點。這種布局類似歐洲古典大學如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修道院式的建筑風格。同時,中國傳統建筑也普遍采用院落合圍的布局,博文書院在這種中西思想碰撞下形成的建筑風格也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實體現。
              二 西沽校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亦被占,北洋大學校舍先后被美軍和德軍占領,教學設施與檔案資料均遭破壞,學校被迫停辦。后經多方溝通協調,學校得以在天津西沽北運河畔的武庫廢墟重建。1903年,北洋大學在此復課,這便是北洋大學西沽校址。
                根據《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記載,武庫坐落在天津城北八里的西沽村以北,占地約350畝,原為天津老三營的兵器庫。1903年建成東端教學大樓一座、外國教員宿舍樓、中國教員宿舍平房及學務處等辦公用房。原大庫房八座,二座改為教室,六座改為學生宿舍。昔日武庫廢墟,成為巍然學府,高峙津沽。
                1915年12月出版的《北洋大學校季刊》里楊奎明所寫的《述本校之建置及其歷史》中這樣記述了西沽校區的校園布局——“圍場以外,為操場球場、教員住宅、為涼亭花園。以內則為西式大樓(教學大樓)、工礦實驗室、地質陳列室、實驗講堂、圖書館等位焉。再進為長衢,直達內操室,分支達各齋舍,位期間者,為校長室,為電燈廠、自來水廠,為講室、測量儀器室、圖書館(館儲中西書籍萬數千種),為法律圖書館,則英美成案及中西名著庋焉,為辦公室、會計室、書庫、教學書儲焉,為打字室、謄印室,為醫務室、調養室,為廚房、浴室、茶爐。”從這段描述中大致可以得知,1915年的校園布局狀況與1912年時相比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從1915年開始,北洋大學計劃并陸續建設了一批學生宿舍及教學、實驗樓房。到1924年時,北洋大學已經初步形成了功能完整、分區合理的校園。
                得益于辦學資金的相對充足,北洋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校園規劃不斷完善,校園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北洋大學除了對校內環境進行整修以外,同時將校園景觀的營建延伸到通往城市方向的毗鄰區域。1932年《北洋周刊》第17期中《本院培植西沽桃花》中記載“購入大量桃秧柳苗,遍栽西沽馬路兩旁”。經過多年經營,“桃花堤”的景色成為津門名景,1934年《北洋周刊》第50期中曾有記載“西沽桃花,馳名津沽,為津市風景之一”。天津大學校歌開頭中寫的“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指的就是北洋大學西沽校址,這也是近代大學通過景觀營造加強與城市社會聯系的典型范例。
                西沽校址1903年復課時建成的教學大樓,在1929年3月不幸被焚毀。學校又經過幾次改擴建,陸續添建了理化室、機械室、電燈房、自來水池、圖書館、體育室、運動場等建筑和設施,這些建筑實現了校園內東西軸線的延伸、校區主軸線的形成,這個時期的學校校園更接近現在大學校園的辦公、教學、生活一體化的布局形態。
                三 西遷辦學和泰順北洋工學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日寇占領天津后,侵占學校校舍作為兵營,北洋師生有校難歸,社會動蕩,西沽校址中的建筑遭到了極大破壞。在此情況下,西遷辦學迫在眉睫。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發布16696號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所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由于校址一時難于尋找,西安臨時大學只能分散在三個地方,分別稱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新組建的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和北平大學工學院聯合組成,設立在第二院,在小南門外東北大學(即現西北大學校址)。
                1938年3月,山西臨汾失陷,陜西潼關告急,工學院和西安臨時大學其他學院一起南遷漢中。途中歷經困難,4月,工學院設在距城固縣城南四十里的古路壩,同期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后工學院獨立成為西北工學院,選址在古路壩天主教堂內,另外還在不遠處的七星寺設立分院。
                天主教堂建于古路壩北山坡上,有二十個可供上課的大教室,內有課桌、條凳;有磚瓦樓房,可供辦公和學生住宿;有平房數十間,可供職工住宿、實驗、教職工食堂使用;有老人院二層樓房二十間,供教授住宿;有小教堂一所,供開會和圖書閱覽之用;學院籌備期間,又在天主教堂院內山坡空地上新建了以松木為屋架、以竹笆為墻頂的學生宿舍和食堂。
                1942年12月,行政院第606次會議決定,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英士大學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遷往泰順百丈口鎮東岸村,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泰順北洋工學院位于百丈口鎮對面的山坡上,學校校舍簡易,教室是土墻、木架、草頂的土房,窗上無玻璃,學生有的住在同樣的簡易土房中,有的便住在大谷倉內,終日不見陽光。1946年,北洋大學在津復校,同年泰順的北洋學生赴津,來到天津北洋大學。
                四 衛津路92號七里臺校區
              1952年,天津大學第六次校務委員會傳達了教育部對天津市三所大學院系調整問題的決定,提出天津大學的永久校址在天津市六里臺和八里臺之間,即現天津大學七里臺校區。同年,教育部副部長曾昭掄在天津視察期間,在天津三所大學院系調整委員會籌委會和調委會基建委員會的陪同下親臨天津大學七里臺基建現場進行勘查,并確定了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的范圍。1952年10月25日,天津大學在七里臺新址舉行了慶祝成立和開學典禮大會。
                今日的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占地面積擴展到18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2.5萬平方米。衛津路校區建設的方針可歸納為“經濟美觀、自然綠色、設計自覺”。校園經過多年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典型的中軸線“線性式”空間架構布局。整個軸線從正門開始貫穿整個校園,以建筑學院為高潮與終點,途中經過北洋廣場、北洋紀念亭、敬業湖以及求是亭,整個軸線的規劃設計空間層次富有變化,尺度在合理范圍之內,軸線轉合起承十分適宜。整體校園建筑風格從民族風格轉向自由現代,建筑形式從磚混磚木結構轉向框架結構。目前,天津大學以第九教學樓為代表的建筑群已被天津市人民政府確定為歷史風貌建筑加以保護。
                五雅觀路135號北洋園校區
              2009年,天津市政府審議通過了天津大學新校區選址津南區海河中游南岸地區的方案。2015年9月,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正值天津大學建校120年之際,天津大學由此走入了一個新的篇章。
                北洋園校區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海河教育園區內,東至園區緯二路、南至津港快速路、西至薊汕聯絡線、北至園區緯六路,占地面積2435711.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校園總體規劃體現“一個中心、三個融合”的理念: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形成學科的集聚與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學生和教師的融合,建設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智慧校園。為體現該理念并傳承七里臺校區校園的結構模式,北洋園校區沿用東西向校園中軸及正南北建筑布局,將公共教學樓、圖書館與學生中心等學生最常用的設施建設在中心軸線兩側,精心營造以學生公共活動為校園核心的中軸空間。中軸線始于東側主大門,經校園標志性建筑圖書館,止于最大水面青年湖。校園以“學科帶+功能帶”為基本建設模式的新型規劃充分滿足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需要。同時,新校區還建立了百年名校的歷史文化長軸。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和傳承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在130年的歲月里,經歷戰火的洗禮、位置的變遷、人事的更迭,但那風雨滄桑的發祥處、來去匆匆的歸宿地是我們學習生活著的校園,是一直矗立在那里的建筑、道路、花木。從梁家園到北洋園,我們的校園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匯處,見證著這所高等學府的建立、發展、進步、創新,也在向后人講述著前人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它們會將北洋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報刊導讀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