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實勵新山山而川生新意
期次:第1324期
查看:29
一八九五,北洋誕生。
礦務地輿,始出其中。
興學強國,篤志敏行。
中國地學,教研相融。
半世浮沉,理工并進。
五二調整,舍理專工。
二零一五,復建地科。
征程再啟,探索無窮。
十載耕耘,這里崛起中國地學新坐標。中外院士領銜22名國家級人才方陣,建成天津市地理科學一流本科專業和全國首個地球系統科學交叉學科博士點,建有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站在內的重大科研平臺矩陣,在《自然》子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國際頂刊發表13篇標志性成果,助力學校ESI地球科學躋身全球前1%、環境生態學挺進全球前1‰。
從濱海濕地到冰川湖泊,從萬米深淵到珠峰極頂,地科院錨定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前沿,積極構建“觀測-模擬-決策”全鏈條科研體系,推動地學研究從“單一圈層、分科而治”轉向“圈層耦合、綜合分析”。
十年間,地科院科研經費突破3億元,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項目273項,成為全國地學領域不可忽視的“天大力量”。
科研平臺賦能創新突破。2019年獲批天津市環渤海地球關鍵帶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2021年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躋身國家站序列,建設京津冀“陸-海-氣”綜合觀測網,系統研究濱海地區資源、環境、生態演變規律以及開發利用和保護,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建成“綜合系統、開放共享、運行高效、國際一流”的地球系統分析平臺和研究技術支撐系統,集成0.5MV加速器質譜儀(AMS)、傅立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儀(FT-ICR4MS)和納米離子探針(NanoSIMS)等41臺/套尖端設備,創新突破小型加速器測試分析10Be和26Al、甲烷團簇同位素分析(2534Ultra)、利用MC-ICP-MS測試分析多介質多形態汞同位素組成等方面技術,形成“高精度-多維度-全鏈條”分析測試體系,獲得了英國駐華大使、教育部副部長等高級別來訪團組的高度評價。
重大項目驅動原創成果。牽頭承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群體項目、1項原創探索計劃項目,1項基礎資源調查項目、2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課題、1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個外國資深學者研究項目。以一作/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34篇,其中13篇發表在《Nature4Geoscience》《PNAS》等頂級期刊?!董h境重金屬污染的同位素源解析》與《城市和背景地區大氣氣溶膠的來源、形成機制和氣候效應》項目成果為全球環境氣候變化和生命協同演化問題研究實現新突破奠定基礎,獲2項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開放合作強化科研網絡。執行18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經費突破千萬元。主辦/承辦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土壤模擬國際會議、雙清論壇等國內外高水平會議,持續提升學科影響力。聯合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共建京津冀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和美麗海灣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天津環渤海濱海(濕地)站入選首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天津”建設提供學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