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講60多年前的天大老故事
期次:第1324期
作者:文/王玉林 查看:23


1960年師生科研場景(資料圖)

第九教學樓(資料圖)

衛津河畔東門(資料圖)
我于1960年考入天津大學,1965年畢業后在學校工作。讀書時,我住在18齋———那里大概相當于后來留學生公寓的位置。當時,天津大學與南開大學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湖。炎炎夏日里,湖邊綠樹成蔭,那個湖是我們學習之余游泳的樂園。現在回憶起來,在學校里有幾件事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義務勞動———用泥填出北洋廣場那時經常有全校性的義務勞動。60年代初,學校仍在陸續建設中。我上學期間,轟轟烈烈的義務勞動就展開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比如,學校要建土坯圍墻,從和泥到脫坯,從搬運到壘墻,都是由同學們自己完成的。當時的第九教學樓前沒有北洋廣場,那里還是敬業湖的一部分。從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九樓前的情景。為了增加部分陸地面積,我們從學校西面的大坑挖泥,填充了敬業湖的一部分。挖泥的地點大概在現在水利館及以西的地帶。因為泥比較多,我們弄來了小鐵軌———類似煤礦用的那種鐵軌———還有小車,從坑里運泥,也有人用挑子挑泥。大家干勁沖天,每天歡聲笑語,還喊著號子,填上了部分敬業湖,修建了現在的北洋廣場。學校10樓后面有一條小路,當時還是一條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水泥”路,泥濘難走。學校組織大家義務勞動,我們都參加了,按照比例攪拌好水泥,把這條小路變成了真正的“水泥”路。實習趣事———去對了地方蓋錯了被1960年代雖然艱苦,但大家的學習氣氛十分濃郁。每年夏天,學生們都要到農村去做“三夏”(夏收、夏種、夏播)和“三秋”(秋收、秋播、秋種),大家自己動手拔麥子、割稻子,自己起火做飯,睡在大土炕上,對農村生活有親密的接觸。當時的實習分為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實習、畢業實習。每個實習由15天到1個月不等。大學生綜合素質比較高,對于一些工作,在師傅的耐心指導下,很快就可以熟練地掌握了。我們從“打小活”開始,沒多久就能“盯班”,做正式的工作了。天津大學機械系的實習有幾個“定點單位”,比如洛陽拖拉機廠、長春一汽等。每次實習,大家住在“大通鋪”,十分熱鬧。我們班有45人,畢業實習一個單位安排不下,最后確定一部分同學到長春,一部分同學到上海。因為實習時間還是冬季,所以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御寒。大家商議,長春很冷,上海相對溫度高一些。而班里同學南方、北方的都有,所帶的被子薄厚不一,大家決定采取“配給制”,把同學的厚被子集中起來,由去長春的同學用;薄被子集中起來,由去上海的同學用。到了實習地,大家發現事情正好相反:長春由于冬天比較冷,供暖情況反而良好,室內溫度比較高,穿襯衣就可以了,厚被子捂得同學們直冒汗;而上海地處南方,冬季沒有暖氣,屋里卻十分寒冷,同學們蓋著薄被子,凍得夠嗆。至今回憶起來,大家都還為當初的這個“錯誤決定”而哈哈大笑?!皩W雷鋒”———45種筆體的筆記本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學雷鋒運動”隨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天津大學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學雷鋒運動”自然不甘落后。各個方面都涌現出了很多的好人好事。比如,有人自己的衣服臟了,為了洗著方便,早晨就用臉盆泡上,放在水房里;可是等中午來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自己的衣服已經被洗好了,掛在水房里,卻不知道是誰做的。大家彼此相處都很融洽。上大學時期,同學們之間的純真友誼始終讓我們懷念。其中一件事每次想起,都令我感慨。大學三年級,我們班有一門金屬熱物理課,大家都很認真地準備。眼看還差一周就要考試了,一位叫汪國君的同學的筆記本說什么也找不到了。當時這門課的考試,并不是照本宣科,老師是按照自己的講義講,再開列一堆參考書,大家課后研讀??荚嚨臅r候,有的課程是采取口試的方式的。事先老師出題,然后大家抽簽,準備好后,考生輪番進入考場,接受三位老師“三堂會審”,考生需要根據抽到的題目進行回答。這樣的考試中,筆記就十分重要了。眼看就要考試了,這個時候丟了筆記本,汪國君同學怎么能不著急呢?全班同學們一商議,決定分出章節,每個人從自己的筆記中抄一部分,集合在一起。很快,汪國君同學又擁有了一本新的筆記,上面留下了45個人的筆體。就是在這樣的幫助下,汪國君同學順利通過了考試。這樣的筆記本如果能留下來,應該是很有紀念意義的了?!白匀粸暮Α睍r期———挖野菜鬧肚子19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單方撕毀合同,同時向中國逼債,加上自然災害,使得全國不得不開展“節糧度荒”活動。當時還有一種“增量法”做飯,就是想辦法讓原來體積不大的食物,如饅頭等,變得特別多,特別大。班里組織同學們到團泊洼的一個叫做大白莊的地方挖野菜———當地叫做“馬曲菜”———回來把野菜洗干凈后,加上玉米面,做團子。沒想到,不少同學吃過后上吐下瀉,鬧了肚子。當地的老鄉知道后說,這種野菜不是不能吃,但必須得先在陽光下暴曬,然后吃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