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醫學創新人才培養“天大模式”
期次:第1312期
查看:75

天津大學醫學試驗班五大涉醫專業共筑育人合力

顧曉松院士講授“開學第一課”

智醫專業“101計劃”啟動會召開

首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生合影

醫學院學生開展支教志愿服務

醫學院青年科學家開展科研 教學工作

教師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TR35(中國)

醫學院師生挺膺擔當 筑牢抗疫防線

醫學院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2023年12月,一場關于醫學創新人才培養和新醫科建設的深度研討在天津大學展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喬杰和顧曉松分別就全國醫學教育具有示范性的“協和模式”“北大模式”和“天大模式”
與40余所高校、醫院、科研院所的專家進行了交流。
如何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未來大醫生?
如何打好“引、育、用”的組合拳,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培養兼具精湛醫學技術和厚實人文情懷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天津大學以6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適應時代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的醫工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天大模式”。
打通“醫+工”特色育人之路
“4年來,不論寒冬酷暑,我堅持往返于天大和醫大兩個校區,領悟汲取醫科的仁心仁術,學習探索工科的求是品格。”這是天津大學智能醫學工程專業首屆畢業生孫藝瑋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對于“醫工融合”,她和同學們的感受最為直接。
2017年,以工科見長的天津大學與醫科實力強勁的天津醫科大學簽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年,兩校深化合作,迎來了第一批合作共建的全國首個智能醫學工程專業新生,構建起“醫+工”雙學位機制,打造橫跨醫工、縱貫本研的創新型醫工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科體系深度交叉、學位體系雙向延拓、院校體系優勢互補,開辟了一條適應新時代醫學發展的新路徑。
2022年,《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建設共識(“天大共識”)》進一步為智能醫學工程專業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該共識的牽頭單位和全國智能醫學工程教育聯合體理事長單位,在這一嶄新領域,天大已發展成為擁有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雄厚師資力量、高水平科研平臺、完備教學實訓中心的領跑者。在顯著育人成效的輻射帶動下,如今全國已有70余所高校開設了智能醫學工程專業,為現代醫學未來發展注入了生機。
然而,這并不是天大探索醫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開端。早在1978年,時任天津大學校長李曙森和天津醫學院(現天津醫科大學)校長朱憲彝就共同倡導,聯合籌建了中國首批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開醫工聯辦專業之先河。該專業40余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具有較強知識更新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醫學與工程相結合的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
打破專業間的壁壘,將醫學教育與工程教育并行開展始終是天大醫科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目標。“我特別希望未來在醫院里,醫工交叉的高層次人才會成為臨床解決方案的總設計師,協助醫生作出更高水平的診斷、更高質量的治療?!碧旖虼髮W副校長、醫學部執行主任明東這樣說。
多學科交融的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出色的醫生,更要培養卓越的藥學人才、掌握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的生物科學復合型人才等“大醫學”人才。為構建適應新醫科人才的培養范式,2020年,天津大學醫學院匯同藥學院、生命學院匯聚臨床醫學、藥學、生物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和智能醫學工程5大涉醫專業,聯合開展大類招生模式,共同組建了天大醫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圣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在天津大學醫學試驗班(新醫科)的開學典禮上,一屆又一屆的新醫科學子們許下莊嚴承諾,他們將在入學后的第一年里統一接受通識培養,強化醫理工基礎,隨后根據興趣及特長進行專業申報,進入5大專業系統學習,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
新時代、新變革催生新模式?!皯贬t學是典型醫學、工學交叉學科,我們希望通過應急院的先試先行,構建科學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體系,解決日常急救和重大災害的醫學救援問題,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币劳刑旖虼髮W和天大醫學院學科平臺,從2017年成立國內第一所專門從事救援醫學教學、科研、培訓和成果轉化的研究機構——應急醫學研究院,到教育部首個救援醫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的獲批、招生,以及應急管理部醫學救援關鍵技術裝備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災難醫學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相繼成立,多年來,天津大學應急醫學研究院院長樊毫軍及其團隊,也在通過醫工融合推進生命支持領域創新發展。
跨界、交叉、融合的背后,有著教育界不斷推動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共識。
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改革“101計劃”在醫學領域將焦點對準了智能醫學工程這個新興醫科專業。此刻,天津大學作為教育部智能醫學工程專業“101計劃”項目牽頭單位,正在帶領著兄弟院校一同為構建學科融通、學制融通、課程融通、科教融通的培養方案,探索智能醫學頂尖創新人才長周期培養模式,推動智能醫學拔尖人才培養落地見效而努力著。
堅持“引+育”書寫新時代人才答卷
2023年,天津大學醫學院許敏鵬和劉秀云兩位青年科學家分別成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及亞太區入選者。
這一年,距離許敏鵬考入天津大學已過去了17年。從本科到博士,這位天大“老學長”跟隨導師扎根于腦機前沿領域深學細研,從學生一路成長為天大醫科的領路人,從科研“小白”到承擔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的長江學者,創造了多項腦機接口核心指標的世界紀錄。
本碩畢業于天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劉秀云,在劍橋大學攻讀完臨床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后,繼續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理護理系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麻醉重癥系進行博士后研究,但學成歸國始終是她堅定的信念。2021年,她選擇回到擁有優越科研平臺和雄厚軟硬件實力的母校,帶領團隊深耕麻醉與神經重癥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交叉領域,將其所學所得奉獻于守護人民健康的事業當中。
“我的研究離不開工學支撐和臨床樣本,天大醫工結合的特色像強磁場一樣吸引了我?!?019年,遠在美國猶他大學開展博士后工作的譚碩看到了天大醫學院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的邀請,被天大醫科的優勢特色深深吸引。于是,她毅然回到中國,來到天大醫學院繼續進行學術研究。
除像譚碩這樣通過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引進的優秀學者外,醫學院不斷完善教職聘任體系建設,自2019年起,面向附屬醫院等臨床教學基地實施臨床醫學教職聘任制度,廣納群賢、薈萃精英,同時,以優質的平臺資源、良好的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留住天大本土培養的青年人才。短短6年,醫學院迅速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領銜,來自海內外優秀中青年學者、資深醫學專家組成的高層次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團隊。
準“90后”的劉爽老師在2023年入選國家級高層次領軍人才計劃,而此前她已主持國家級重大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近20項。自2018年入職以來,她見證著醫學院的發展,也與其一同成長?!皬膶嶒炂脚_到科研經費、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學校提供的重大科研平臺、附屬醫院的臨床資源為老師們進行科學研究、承擔大項目奠定了基礎,完善的項目支持體系和良好科研環境也為教師們的科研發展規劃、項目申報提供了有力支撐。醫學院也在學術交流、教學培訓等方面給予了我們全方位的支持,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舞臺?!?br> 好風憑借力。天津大學一方面以優質資源、平臺支撐、人員支持為科技人才打造干事創業的“大舞臺”,助力他們挑戰重大科學難題;另一方面,“青醫堂”“棠林講壇”“北洋醫學大講堂”,醫學院還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學術交流機會,搭建起高質量、全方位醫學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平臺,激發創新火花。
同時,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兩大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也在選拔和培養優秀青年科研人才、促進人才流動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醫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大批出站博士后成為服務醫學科技高質量發展的一股強勁“后浪”。
而他們也在帶領著年輕一代快速成長。
醫學院博士畢業生、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創業團隊負責人顧斌 2023年在導師明東的支持下,與師兄弟們創立了天開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這所坐落在天開高教科創園、專注于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產業發展的高科技公司,發展至今已擁有包括多項授權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在內的腦機接口軟硬件自主知識產權,讓高性能腦機交互技術從“實驗室”走到“應用場”。
“一側是我們的創新萌發之地,一側是我們的創業孵化之處?!泵鳀|表示,“學子們從著名的大學走出,馬上就能進入到創新創業的載體當中,真正使自己親手做出的成果能夠落地轉化。”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把科研論文從‘紙上’落到‘地上’,將守護人民健康落到實處,讓創新更有價值”是醫學院研究生黃帥飛秉持的信念。他跟隨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源從事康復機器人設計及神經重塑研究,參與設計的“神工-靈犀指”外肢體機器人和“神工-神甲”外骨骼正在多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實驗,臨床效果顯著?!翱吹轿覀冄邪l的成果能夠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改善,我深感自豪?!秉S帥飛說。
“在科研道路上我相信經歷的挫折越多距離成功就越近,大膽探索、不斷嘗試,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醫學事業貢獻一點力量。”醫學院“00后”研究生袁雪在導師的指導下,以一作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首次提出腫瘤特異性自觸發式熱電異質結介入治療結直腸癌策略,在智能醫用材料的基礎上創新性地融合生物醫學、材料科學與物理化學,開創了“人材交互”智能診療新篇章。
這些新生力量將像他們的前輩一樣,成為在醫學科研領域中不斷突破創新的探索者和實踐者,用他們的新發現和新成就來定義未來。
培養“德+技”做有溫度的醫學人才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除了使他們掌握豐富的前沿醫學知識,更要為他們插上人文的翅膀。
醫學院在打破專業壁壘,使學生們去“跨界”掌握其他領域的前沿技術,培養學生開放思維的同時,還將醫學人文教育作為新醫科建設的重要內容。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筑“醫學+”育人格局,致力培養擁有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和方法科學的藝術的新時代“五術”醫學人才。
天津大學醫學試驗班的開學典禮才剛結束,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大醫學部主任顧曉松就走上講臺,結合自身科研經歷與同學們暢談科技創新與醫學學科發展,為全體本科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外,院士第一課、書記第一課,醫學試驗班在學生入學之初即通過學校歷史、大醫故事、醫學發展、青年成長等內容為醫學增加人文溫度,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堅定醫學理想、投身醫學事業。
“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救死扶傷、不辭艱辛。”疫情期間,衛津路校區大篩前夜,劉瑞恒樓里再次響起了這段鏗鏘有力的醫學生誓言。天大首批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全體請戰,成立了臨床突擊隊。
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劉璐正是第一批奔赴大篩前線的突擊隊員之一。疫情期間,她與老師、同學們通力合作,迎難而上、勇敢逆行,以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醫者精神書寫了一份滿意的“醫心答卷”。
為幫助學生扎實學術知識,提升科研創新能力,醫學院依托“黎明創新實驗室”“北洋醫科創興計劃”在日常開展科創實踐,孵化院級科創項目,依托神經工程團隊開展“研本結對”,讓本科生們進入實驗室參與實驗,發揮研究生對本科生的輻射引領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并通過課堂內外組織多維度的動手實踐,助力學生提升創新意識。在2023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及各科創比賽中,醫學院團隊屢獲佳績,科創氛圍日益濃厚,科創成果不斷涌現。
他投身偏遠地區鄉村教育,4次支教,志愿時長1721小時,以青春之火點燃大山深處的夢想;建黨百年、回訪母校、慰問走訪,他帶領實踐隊踏足10余省份,行程近萬公里,用腳步丈量青春。醫學院2022級碩士生蔡秋全用務實的志愿履歷體現了天大擔當。
同樣勇擔重任的還有醫學院3支國家級志愿宣講團的同學們。他們將遵義故事帶入校園、社區和鄉村,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傳播健康知識,在實踐中深厚醫學基礎知識技能,在志愿服務中厚植為民情懷。
2024年的寒假,“醫路贊歌”實踐隊也再次前往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以支教為錨點,聚力鄉村振興。同學們通過支教工作、物質文明建設、健康知識及前沿技術科普宣講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填補了鄉村教育需求,把青春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篤學礪煉,胸懷天下,大醫精誠,恩澤民生”是顧曉松院士對天大醫科生的寄語。在前輩指引下,他們將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不斷砥礪前行。
任何新生事物在開始時不過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貴,就因為在這新生的幼苗中,有無限的活力在成長,成長為巨人,成長為力量。
在學科交叉融匯和跨領域創新的新賽道,天大醫科以其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澎湃發展。未來,天大醫學院也將繼續匯聚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偉力,為學?!半p一流”建設注入強大的新動能。(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4月)劉夢圓 朱華 萬亮/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