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賦能 精準思政——新媒體學院網絡育人融入學校“大思政”紀實
期次:第1311期
作者:□ 王贊/文 劉衡/圖 查看:41

龐華與輔導員們交流

3D“云端”觀賞海棠界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深度普及,網絡已從學生思政教育的一種工具、一種載體、一種方式,演變為融入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全過程的一種環境,也是落實“三全育人”
的新領域、新陣地、新抓手。提升高校學生網絡文化素養,提高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我校新媒體與傳播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精準思政”上下功夫,著力融入學?!按笏颊备窬纸ㄔO,探索“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新媒體方案。
精準“畫像”因事而化
理解學生認知方式?!?0后”青年是在算法推薦與短視頻傳播的雙重“信息沖擊”下成長起來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以個人為中心的、點狀的、單視角的。我們要把線下的育人力量凝聚成線上的育人主題,充分調動發揮全體師生員工力量,提升全員網絡育人能力,讓思政工作“活”起來。
及時更新思政陣地?!?0后”青年也在用自身的使用偏好和習慣,改變著社交媒體的產品和內容形態。學生在哪里,思政工作的陣地就在哪里,要努力通過網絡感知學生的訴求和發展的困惑,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讓線上的聲音有線下的回應,讓思政工作“動”起來。
線上線下互促互化?!?0后”學生的網絡行為特點是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基礎。2023年,為“精準把脈”學生的需求,學院圍繞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熱點、新難點,結合新媒體傳播規律,青年學生用網習慣、內容偏好、活躍平臺、網絡參與等方面,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廣泛調研,面向全校發放問卷469份,組織學生座談會10余場。
精準“供給”因時而進
凝聚育人力量。新媒體學院建有全市首個網絡名師工作室,工作室負責人為我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媒體學院副院長李嘉毅,他曾獲評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網絡教育名師,長期在網絡育人一線工作,指導師生開展網絡文化作品創作。2023年,學院獲批建設校級網絡思政教育輔導員工作室,成員涵蓋了學院的輔導員、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工作室負責人李晉馥曾獲第二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網絡文章一等獎、首屆高校優秀輔導員網絡博客評選活動最佳博客獎(全國10個)、首屆天津市高校優秀輔導員網絡博客評選活動優秀博客獎(全市5個)。
搭建平臺載體。學院建有“紙外工坊”網絡文化工作室,依托學院學科特色,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開發新媒體應用產品、拍攝短視頻;結合工作室建設實踐性強的特點,每年聘請業界資深記者、短視頻創作者擔任指導教師。學院建有“白澤”大數據分析平臺,依托于學院的新聞傳播學、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能等領域多位專家學者的學術成果,可實現對單個網絡作品的跟蹤分析和對熱門話題、輿論熱點的數據分析。
融入課程體系。天津市委網信辦與學院共建天津市網絡素養研究中心,圍繞青少年網絡媒體使用、網絡素養、網絡虛假信息傳播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編寫了《中國好網民網絡素養知識讀本》,依托中心研究成果通過第一課堂開設了“新媒體與社會”等6門通識課。學院鼓勵教師通過第二課堂指導學生開展實踐研究,學院教師通過大學生創新項目指導學生圍繞智能傳播領域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引導學生理解媒介技術。
精準“銜接”因勢而新
強實踐基礎,提升主流價值的破圈傳播力。新媒體學院以“新媒體”為核心定位,著力培養熟悉新聞傳播規律、善用數據算法、懂得新媒體治理的引領性復合型人才?!按夯靥齑罂春L摹?,“紙外工坊”網絡文化工作室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海棠盛開時的校園進行了場景重建,真正實現了“春花爛漫何處望,攜友云上同去游”的美好愿景。
強技術支持,提高網絡思政的底線應對力。對于青年人來說,用互聯網技術鏈接與創造的虛擬空間,越來越具備社會屬性,成為與真實世界相映射的重要數字生活空間。學院致力于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網絡作品實踐,正在進行面向智能傳播的AI技術應用開發,將適用于AI思政課等多種應用場景。
強學科賦能,適應智能技術的文化重構力。網絡思政教育與網絡傳播緊密聯系在一起。數字新聞學、網絡國際傳播、智能傳播與算法治理正是學院凝煉形成的3個特色研究方向。2023年11月,在輔導員沙龍上,學院龐華副教授分享了媒介對青年文化形成的影響。在交流環節,龐華從專業角度為思政教育“支招”,對日常思政中的“小事件”進行了解剖,幫助輔導員們從智能時代的新特征出發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