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憂家國事讀書治學人——記著名儀器儀表專家精儀學院教授吳又芝
期次:第1303期
作者:□劉巖 焦德芳 陳鶴鵬\文圖 查看:71

吳又芝

1958年8月 毛主席視察天津大學(左3為吳又芝)
吳又芝(1919年6月16日~1974年7月1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南京;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的早期創建者之一。他早年求學于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后轉入機械系;畢業后,曾先后在桂林中央無線電廠、成都航空委員會無線電廠、漢口航空委員會空軍第八地勤中隊工作。1947年,他進入北洋大學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職;參與組建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他精通精密機械儀器與無線電,在精密計量儀器專業方面享有較高聲望。
他出生在傳統家庭,自幼便熟讀四書五經,有心憂家國的君子情懷。他求學西南聯大,戰火中依然刻苦讀書,希望用知識點亮人間的光明。他工作于工廠高校,業務上理論聯系實際,博得工友師生們的一致好評。他就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系的早期創建者之一,我國著名的精密儀器專家吳又芝。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只讀救國書
1919年6月16日,吳又芝出生在北京一個傳統的舊式大家庭中。這是一個滿族家庭,他最初和父母、3個哥哥及2個姐姐住在一起,家住北京宣武門外兵馬司中街。吳又芝的母親在他5歲時病逝,父親曾任北洋政府的公職人員,后因時局變化而失業。吳又芝小的時候,父親常常在家督導他讀些古書,如四書五經、《顏氏家訓》《二十四孝圖》等,他都能爛熟于心。大家庭壓抑的氛圍、母愛關懷的缺失、傳統教育的熏陶……在這樣的環境中,吳又芝養成了沉默寡言、隨遇而安的性格。同時,江河日下的社會時局、傳統文化中君子情懷的影響、病中的父親心憂家國的聲聲嘆息……這些也都沖擊著他靜默但并不冰冷的內心。父親過世后,早熟早立的吳又芝給自己立下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救國書”的誓言。為進一步學習深造,他開始補習算術、歷史、地理、自然等科目。1931年,吳又芝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在學期間,他與“中國交響樂之父”、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開拓者、天津大學教授許鎮宇及后來走上革命道路的袁汝庸、吳植楷等人成為同窗好友,經常與他們一起讀書交流及打球、下棋等。當時學生運動已經非?;钴S,但與很多高調的熱血青年不同,吳又芝主張“讀書第一”“唯讀書方能救國”。他一直希望學習一門專業技能,腳踏實地地改造中國?!皩嵤虑笫?,讀書報國”是吳又芝在同學們的回憶中留下的深深印象,而這樣的風骨與見識從此亦伴隨他一生。
堅決不做亡國奴 北平退學投西南
1937年7月7日,日軍悍然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北平、天津相繼淪陷。當時,吳又芝正值中學畢業,本來報考的清華大學因戰火已遷至湖南長沙,所以他只能失學在家。雖然遭逢戰亂,但吳又芝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而是專心在家復習功課。1938年暑假,吳又芝報考了偽北平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此間,目睹日本侵略者倒行逆施,華北大地慘象環生,吳又芝的內心異常憤懣、憂慮。強烈的家國情懷、對侵略者的切齒仇恨讓他無法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上漢奸學校沒有出路!當亡國奴沒有出路!”吳又芝的內心在吶喊。在這樣的信念下,在北平大學工學院入學不足3個月,他便毅然退學。1939年,吳又芝輾轉跋涉數千里來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大數學系,后于1940年轉入機械系。課余時間,吳又芝不問政治、不搞業余愛好,卻堅持在昆明的“天南”“天祥”等中學兼課,甚至每周日坐火車到城外的塞珠營及桃源村兼課。這種上課與“教課”同時進行的模式,吳又芝一直堅持到了大學畢業。在西南聯大,從不過問政治的吳又芝卻參加過一次游行示威。國民黨要員孔祥熙不顧香港軍政要員和文化名流的安危,卻用飛機搶救二女兒的洋狗和財產,引得輿論一片嘩然,也讓西南聯大學生猶感憤恨。他們展開了“倒孔行動”,走上街頭對其進行抗議。在吳又芝看來,這些貪污分子不除,報國無望,于是他毅然參加了這次游行。 “大師傅”能文能武 教書治學見真章
大學畢業后,懷著報國的信念,吳又芝先后在桂林中央無線電廠、成都航空委員會無線電廠、漢口航空委員會空軍第八地勤中隊就職,積累了大量的一線工作經驗。遇到問題不空談,而是親自動手解決,體現了他能“武”的一面。1947年,在北洋大學水利系主任常錫厚的推薦下,吳又芝被聘為北洋大學教師。1955年暑假后,他進入了精密儀器教研室授課教書,并負責教研室電學組的教學管理工作。初見吳先生上臺講課,大家都笑談“來了一位大師傅”。大概是因為吳又芝身高體胖、為人謙和,所以就有了這個不失詼諧的“大師傅”的稱謂吧?!按髱煾怠敝v起課來可不含糊。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吳又芝一站上三尺講臺就仿佛變了一個人,據當時的學生回憶,精密儀器系的老師大多善于講課,而吳又芝先生的《機械原理》課尤為精彩,講得深入淺出,令學生受益匪淺。除做好《機械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外,吳又芝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科研工作。他通曉英文、俄文,能夠熟練地閱讀外文文獻,了解世界前沿的學科知識。他曾經在《天津大學學報》上發表了《輪廓計的主要線路》《量儀杠桿機構的儀器方程式》等文章。從1959年起,他開始招收研究生,培養了一批儀器儀表行業骨干力量,為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拔母铩敝校廊痪ぞI業、認真負責,長期帶病堅持工作。1974年7月,他因病逝世,結束了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作者后記: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們并沒有找到太多關于吳又芝先生的資料,僅能憑借檔案材料和少數師生的回憶來還原這位老先生。他們這一輩兒的學者,生于亂世,長于戰火,后又歷經種種磨難,但他們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而是抓住一切時間去求知、去進步、去提升,這種堅強奮進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