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計辛勤一硯寒 幽谷飛香不一般——記中國儀器儀表工程教育的開拓者 精儀學院教授王守融
期次:第1303期
作者:□ 劉巖 王鑫 陳鶴鵬/文圖 查看:90

王守融

王守融研制的01型半自動刻線機外形圖

如今的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外景
王守融(1917年4月20日~1966年8月28日),男,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精密機械及儀器學家和儀器儀表工程教育家;中國儀器儀表工程教育和計量測試技術的開拓者,中國精密機械與儀器儀表學科的創建者之一。他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45年赴美國和加拿大考察,后在加拿大帝國機器廠任機械工程師;1949年任南開大學機械系教授;1952年任天津大學機械系教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創辦了天大精密機械儀器專業和后來的精密儀器工程系。1956年,王守融成功研制了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臺計算尺刻線機,即01型半自動刻線機。他長期從事精密機械及儀器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為發展中國儀器儀表學科與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科學世界的“追夢人”
王守融出生于書香世家。他天資聰穎,不到10'歲便從上海私立昌進中學附小畢業。1933年,年僅16歲的他即從上海大同大學附中畢業,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攻讀航空工程專業。在大學時,他勤奮好學、才華出眾,學冠諸生,因此畢業后留校任教。抗戰勝利后,他遠赴美國與加拿大等地考察,后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并在加拿大帝國機器廠任機械設計工程師。回國后,他出任上海資源委員會下屬的上海機器廠的廠長兼總工程師。這段從教學科研到工程實踐的獨特經歷,為他日后開拓中國儀器儀表工程教育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應時任南開大學工學院院長的孟廣喆教授邀請,32歲的王守融進入南開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1952年,因院系調整,王守融成為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并負責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精密機械儀器專業和后來的精密儀器工程系。為此,他嘔心瀝血,辛勤工作,貢獻出自己全部的聰明和才智。最終,他成為了中國儀器儀表工程教育和計量測試技術的開拓者,中國精密機械與儀器儀表學科的創建者之一。
計量測試技術的“開拓者”
王守融在他的科研生涯中作出多項重大貢獻,這與他有著對科學執著追求的信念、勇于開拓創新的獻身精神、嚴謹治學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密不可分。20'世紀50'年代初,他在南開大學機械系任教。在講授金相與熱處理課程時,為使學生能觀察到金屬的金相組織,他遂將生物顯微鏡改裝為金相顯微鏡,廣受學生好評。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工業生產和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計算尺的需用量急劇增多。為解決計算尺的刻線問題,王守融從1953年就開始研究制造一種半自動刻線機,以使計算尺制造中的刻線工序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由于當時缺乏這一領域研究資料,研制工作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一直到1955年,第一臺樣機才制作了出來。
成功在“久”不在“速”,希望總在夢想中啟航。王守融主持研制的半自動刻線機是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制造的計算尺刻線機,該機器解決了自動不等分刻線的難題。1956年2月,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全部設計圖樣資料被轉給南京教學儀器廠,該機器被該廠批量生產。這項科研成果于1965'年被國家科委授予了重大科技成果獎。
1956年,為開展中國儀器儀表的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機械工業部與天津大學共同商定,在天津大學創辦成立了天津儀表研究室。這是中國在高等學校設立的第一個儀器儀表科學研究機構,王守融被任命為該研究室主任。天津儀表研究室除有第一機械工業部派來的技術人員外,還吸納了校內眾多的專家教授。該研究室的研究課題大部分結合了當時國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結合了國防和軍工建設急需,王守融等科研工作者為推動中國儀器儀表事業、科學研究及國防建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王守融就已成為國內知名教授。在天津大學任教期間,他曾為學生講授《機械制造工藝學》《儀器制造工藝學》等課程,據天津大學精密機械儀器專業1954級學生石振東回憶,王守融的第一堂課就令他耳目一新。課前,他就告訴學生:“一種學科只有在成功運用數學后,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儀器制造工藝學》亦不能例外。我們在加工構成一臺精密儀器的各種不同零部件時,必須認真考慮誤差的來源、大小及影響等因素。”他講課時,往往以實驗測定為手段,以數學運算為工具,從而總結出了各種不同加工方法構成誤差的規律。他備課認真、治學嚴謹,在課堂教學中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論證科學、分析透徹,深受師生敬仰。
對于實驗課程,王守融也極為重視。他曾對學生說:“學生必須親手做實驗,獨立操作實驗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一個實驗應有預習、實驗、總結3份報告?!彼麑σ粋€實驗的3份報告的要求是:字跡工整、清晰,不準修改和涂抹,否則退回重寫。王守融要求學生們在做實驗時不得有半點馬虎和草率,實質上是讓他們在學生時代就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嚴肅的科學態度。
王守融的一生,除為祖國科技事業騰飛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和在儀器儀表工程和計量測試技術等研究領域所作的不懈探索之外,留給后人更多的是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寶貴精神財富。如今,人們追憶大師,挖掘他的更多事跡,其意義絕不僅是為了懷念逝者,更是為了讓后來者繼續追逐他的足跡,發揚傳承他不朽的精神,做科學事業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