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新貌——訪我校人文藝術學院教師劉珺
期次:第1303期
作者:□ 柯文雪 胡悅/文圖 查看:77

劉珺作品 《放飛新思路》
我校人文藝術學院劉珺老師于日前榮獲了三大美展證書:中國畫《放飛新思路》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全國寫生采風創作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云水禪心》榮獲新加坡《亞太藝術展》優秀獎、元宇宙題材系列作品《守望者系列》入選威尼斯年展首屆元宇宙主題展。
其中,《放飛新思路》取材國家戰略“一帶一路”交通互聯基建中的勘探場景,表現了無人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應用在建設“加速度”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勇立潮頭的時代新貌;《云水禪心》描繪了荷塘清麗寧靜,旨在追求內心平和美好,是藝術創作者對人類如何應對后疫情時代挑戰及恢復高水平生產生活秩序的期待;《守望者系列》以探索性的藝術語言與學術性的思維表現了元宇宙語境下的生命價值,影射出作者對和平、環保的深度思考,展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創作風貌。
日前,劉珺老師接受了人文藝術學院記者的專訪,暢談了獲獎作品創意、創作歷程及對未來工作的設想和展望。
問:劉老師您好,首先恭喜您的作品《放飛新思路》入選“紀念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全國寫生采風創作美術作品展”,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幅作品嗎?
答:好的。這幅畫展現了一群基建工程人員在山區勘測的場景,他們利用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測量山體結構密度與路面情況。他們放飛的不單單是無人機,更是一種新的發展思路,體現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在智能化轉型方面的突破。遠處有已經建成的盤山公路和高鐵,代表著現代科技與工程建設的成果,也展示了我們在探索和建設中不斷前行的勇氣和決心。
問:據了解,本次作品展分為“精神如炬,奮起革命新文藝”“大道如歌,奮筆書寫新華章”“信念如磐,奮發改革新征程”“江山如畫,奮進偉大新時代”4個篇章,全面展現了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和新時代我國文藝事業取得的非凡成就。那您為什么會選擇這個題材進行創作呢?您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哪里呢?
答: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正在改變著全世界。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刷新紀錄,“基建狂魔”的形象在世界上深入人心。但其實我們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成就是用科技、人力和血汗拼出來的。當看到我國電力、隧道、橋梁、水利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時,我被建設者、科研人員所展現出的冒險精神和探索精神深深感染,這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我希望可以通過藝術作品,弘揚主旋律、謳歌建設者,讓更多人了解我國基建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背后,這些工作人員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問:您能分享一下創作《放飛新思路》這幅作品的緣起與作品細節嗎?創作過程是怎樣的呢?
答:作為全國性大展,這次展覽的規模和受重視程度都非常高,這種主題性大展非??简炈囆g家的綜合能力。我認為,主題性創作就像寫一篇大論文,不僅需要靈感,還要搜集大量的創作素材、體驗生活。我結合之前寫生時的經歷,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從一張張速寫、照片中挑選有表現力的畫面,最后整合成創作草圖。這幅畫里的每個人物造型,我都畫了很多草圖,又從寫實調整到有味道的變形,最后按照繪畫規律和呈現效果進行了整體協調。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最難的是對畫面的取舍,如何從眾多素材中挑選出我需要的畫面元素,再以點帶面完成創作意圖。
問:在參加新加坡《亞太藝術展》這種國際大展時,您的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畫的魅力,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您能否介紹一下《云水禪心》這幅作品的創作源泉?
答: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我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啟示與感召。云水,在中國畫中是創造意境的靈魂,在云水間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氣,重新找到生命的能量與光芒;禪心,是清靜寂定的心境。我希望以畫面的寓意表達疫情后,世界重歸平靜,人類向往和平美好、平安喜樂的生活的情景。同時,通過這幅作品,我也希望在國際畫展中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響應習近平總書記“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的號召。
問:您的作品《守望者系列》入選了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首屆元宇宙主題藝術年展》,那么該作品在這樣的國際舞臺上是以怎樣的創作理念與藝術形式表現元宇宙主題的呢?
答:我對元宇宙的理解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與數字化,甚至可能發展為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守望者系列》表現的是在虛擬世界中的萬物生靈仍然遵循著叢林法則、高維度文明與低等生物間的降維差異、空間環境的破壞與自然界的自我修復。以不同的角度詮釋現實世界出現的問題同樣存在于元宇宙世界中。作品的表現方式是以水墨創作結合部分AI效果。人工智能繪畫雖然數據庫樣本強大,但人的創意是主導,而水墨效果不同于一般的視覺圖像,充滿情緒性、偶然性與瞬間變化的視覺效果,因而選取其作為表現方式。在進行此類創作中,我感覺藝術與科學并不矛盾。在學校,我偶爾會和其他學院的老師討論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甚至合作研究課題。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會給人以更大的創作空間,今后我還會進行更多的藝術嘗試。
問:聽了您的解答,感受到藝術創作要反映時代、貼近群眾。您對未來的工作有什么設想和展望呢?
答:藝術教學,特別是美學的通識教育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基礎,書畫教學給學生們帶來的收獲與中華傳統文化熏陶會影響到他們的家人和周圍的朋友,將來他們走向社會也會影響到更多的人。讓人們感受到藝術與自己并不遙遠,反而更加貼近群眾和反映時代。堅持正確導向的美育教育與文化傳播是帶動師生、群眾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
在天大開設的40余門美育通識課程中,人文藝術學院教師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無論是課上教學還是課外活動,均秉承著“立德樹人”的理念,為提升人文關懷、加快公共藝術建設發光發熱。2023年,我校召開的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楊賢金書記提出了要建設好人文藝術學院,這正體現了學校對人文藝術學院建設的大力支持。未來,該學院將運用藝術治療的知識,開展面向高校學生和自閉癥兒童的藝術療愈,以緩解抑郁癥狀、降低精神壓力,實現中國傳統書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將和天大醫工部、心理健康中心、信息工程學院合作,與學校新工科建設結合,為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數據支撐和技術研發。期望人文藝術學院的努力為學校師生和社會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