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p9xen"></form>
      <nav id="p9xen"><listing id="p9xen"></listing></nav>

          <em id="p9xen"><source id="p9xen"></source></em>

              那個人去了
              ———有感于柏楊

              期次:第965期    作者:王燕飛  □   查看:672


              柏楊生前工作照


                柏楊去了,這位傳奇老人于2008年4月29日凌晨去世,享年89歲。他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青年時代從過軍,和蔣氏父子有過面對面的經歷,無數次被學校和單位開除;曾遭遇近10年的牢獄之災,在上世紀70年代幾乎被槍決。上世紀20年代出生的柏楊和那一代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一樣,經歷過內戰連綿、國難當頭,也面臨兩難選擇,最終背井離鄉,孤懸海外,在現實生活中頭破血流、身陷囹圄,卻依然鐵骨錚錚、矢志不渝。
                柏楊的一生遍歷中國現代歷史中的諸多重大變局,個人命運在大時代中沉沉浮浮。他著作等身,當過各種刊物主編,但是居然連一張文憑都沒有,88歲才終于得到了一個名譽博士頭銜。他熱愛國家,希望國家強大,人民幸福,卻因一張漫畫被定罪,出獄后仍不改初衷。李敖抨擊說他軟弱,在我看來,對于國家民族,柏楊有他的思考,而且愿意為了些許改變而粉身不顧,這體現了傳統士人的良知和鐵骨。
                許多大陸讀者認識柏楊是在“撥亂反正”后的上世紀80年代。那時,很多人正在對自身和時代進行一系列反思。1985年8月,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橫空出世,并于1988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發行,舉國震動,一時“洛陽紙貴”。
                其實,柏楊對于中國人的思考不止一部《丑陋的中國人》,他創作了雜文隨筆“倚夢閑話”、“西窗隨筆”、“先生專欄”3大系列數百萬字,以及史學著作《中國人史綱》和《柏楊版資治通鑒》。有人評論說,柏楊對中國人的評價有一股怨毒之氣。但是,看完先生的書,我卻能體會上一代知識分子對于國家和人民真摯的愛,不是怨毒,而是愛得深沉,所謂愛之深、痛之切。
                幾十年前,魯迅先生批評過中國人的劣根性,幾十年后,柏楊又開始揭中國人的瘡疤。他指出了中國人的“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積習,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到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自他之后,東施效顰者眾,一時間批評中國人似乎也成為一股文化潮流,但柏楊和那些人不同,雖然他也給不出如何改變中國人的最佳答案,但他的寫作是帶有尊嚴的,筆觸蘸有濃烈的情感。2003年,他的《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在內地出版,這本書,被視為《丑陋的中國人》的姐妹篇,也算是給了他自己和讀者一個答案,除了批判,柏楊也在負責任地思考著建構的方法。
                柏楊說,“我們的丑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彼脑S多言論常常會不時地跳躍在我的腦海中。也許他是偏激的,然而,他的偏激恰恰是出于知識分子對社會和國家強烈的責任感。柏楊在世的時候,讓很多人覺得刺痛;而沒有了他,又讓不少人悵然若失。還是記住柏楊的名字吧!
                柏楊:原名郭衣洞,滿族。他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臺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臺灣十部書之一,《丑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