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大地震修訂為8級最大烈度達11度 專家會診四川地震 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期次:賑災特刊
查看:1686
從中國地震局獲悉,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利用國家地震臺網的實時觀測數據,速報的震級為里氏7.8級。隨后,根據國際慣例,地震專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臺網在內的更多臺站資料,對這次地震的參數進行了詳細測定,據此對震級進行修訂,修訂后震級為里氏8.0級。
據初步調查統計,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受災最嚴重的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綿竹、汶川、彭州等地,災區涉及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等地。
日前,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破壞性巨大。
15日以來,我國地震專家們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了“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后,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較緩慢,可能導致余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于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