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救星”與時間賽跑我校科技人員攜裝備奔赴抗震救災一線
期次:賑災特刊
查看:637
(上接第1版)&&&&1992年,我校內燃所搶險救援工程與裝備課題組成功研制出的我國第一套“液壓超高壓搶險救援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給救援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救援人員無法進入倒塌物重疊造成的狹小空間,他們的體重和移動也有可能引起廢墟的進一步倒塌。
“液壓超高壓搶險救援裝備”是一種自重僅10余公斤而通過液壓的動力卻能產生高達30噸力量的裝備。即便只有一個縫隙,該裝備也能進入其中進行“擴張”、“起重”、“撐頂”和“剪切”,同時又能夠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四川災情發生以后,國內有關生產廠家正在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已經為解放軍總裝備部、公安部消防總局提供了近300件救援裝備,用以挽救災區人民的生命。
馬其誠對記者說,他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親身參與了4戶人家的救援工作。“當時我們只能用雙手和鐵锨救人,那場災難帶給了我刻骨銘心的震撼。時間就是生命,我一直苦苦思考在災難中怎樣才能更快地營救困境中的人們?!?br> “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懷著這樣的心愿,馬其誠與我校內燃所史宗莊、崔國起兩位教授一起開始了近4年的科學研究工作。1994年起,這項技術開始投入生產。目前,全國31個省市的消防總隊都已經配備了這種緊急救援裝備。多年來,這項技術在高速公路事故等突發事件救援工作中挽救了一批又一批人的生命,被譽為搶險救災的“生命救星”。
5月19日凌晨兩點,馬其誠又接到了四川省消防總隊成都支隊的緊急求援電話,緊急征調20套由該所研制的“滅火洗消動力機組”設備。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內燃所科技人員立即行動起來,在短短的10幾個小時內,迅速組裝、調配了20套“滅火洗消動力機組”裝備。首批8套于20日早從天津機場起運,送往災情嚴重的都江堰、北川等地。其余設備在之后2天內也陸續運往了災區。馬其誠等技術人員也隨同趕往災區。
目前,地震災區現場清理、消毒、防疫工作日趨嚴峻。而災區普遍使用的設備每次可注入消毒液15升左右,每人噴灑面積100-200平方米,用時30分鐘。我?!皽缁鹣聪麆恿C組”裝備投入使用后,注入一次濃縮消毒液將可噴灑1萬至2萬平方米,每分鐘可噴灑1500平方米,可大大提高受災地區的消毒效率。同時,該裝備可自由選擇洗消液的調配比例,方便在消防車上搭載,非常適合對災區進行快速的洗消作業。(袁源 孟兆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