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快時代”沉下心來“慢閱讀”
期次:第1326期
作者:文/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津大學校長 柴立元 查看:10


讀書是文明傳承之途、國家興盛之要、社會進步之力、人生成長之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提到:“數字化時代,社會節奏快,靜下心來、耐著性子坐著讀本書不容易?!睌底旨夹g深刻地改變了知識的獲取方式,重塑了閱讀生態。
當下,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信息的“折舊速度”越來越快。如果不保持閱讀與學習,一個人將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一個民族也難以保持開拓創新的能力。“讀書改變命運”,讀書不僅會影響個體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數字閱讀的力量更加彰顯。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讀書的核心要義,始終是要通過系統閱讀和深度思考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
身處“快時代”,如何“慢閱讀”?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數字閱讀要和傳統閱讀結合起來,守住我們的內核和素養。”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和深度閱讀,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途徑。
今日的學子們,肩負著“強國一代”的歷史使命。你們正站在人工智能“快時代”的路口,如何沉下心來“慢閱讀”,我有3點思考與你們分享。
一是融通知與行,堅持深度閱讀與經典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處于人生積累階段,需要像海綿汲水一樣汲取知識”“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
有一本書,我完完整整地讀了3遍,很受感動,很有收獲。書名是《最美的青春》,這部長篇小說以塞罕壩幾代造林人為原型,記錄了一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在60多年里,這三代人,讓一棵樹變成了百萬畝人工林。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共和國的成長舉步維艱。小說的男主人公馮程,是大學生,也是拓荒者。我作為讀者,和小說里他的同伴們有著同樣的疑問:他在塞罕壩這個連基本生存條件都不具備的地方堅守了一年又一年,同時忍受了個別人的詆毀、誣陷,甚至遇到生命危險,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
直到我跟隨這部著作的敘事,看到女主人公覃雪梅道出的答案:“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故事中,周圍響起掌聲一片,在故事外,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深度閱讀,振聾發聵。閱讀的魅力在于,它不去講“大道理”,不去講“轟轟烈烈”,它可以書寫平凡與大愛,無私與奉獻。經典的作品,以“無聲勝有聲”的力量,用寫意的情感抒發了對敢于奉獻勇于忘我的青年人的致敬。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之氣。就是在深度閱讀中,我的心靈得到洗禮,在平凡中悟到了偉大。
二是把握源與流,以數字賦能拓展閱讀時空。
人工智能時代,閱讀的“打開方式”更加生動。從竹簡、紙張,到手機、電腦,變化的是信息的傳播載體,不變的是人們對優質文化內容的追求。00后、10后青少年是數字閱讀的主力軍。你們既要擁抱科技浪潮,也要守護閱讀初心。深度閱讀亦可與時俱進,如虎添翼。
我們可以借助數字閱讀的便捷性,隨時隨地實現知識的獲取。在校園里,有越來越多的師生,把“聽書”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打卡項”。閱讀真正做到了無處不在。2024年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有36.3%的成年人以聽書的方式來閱讀。新技術幫助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讓心靈跟上步伐,即使不用眼睛“看”,也同樣能做個熟讀經典的讀書人。
技術和內容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閱讀的互動性和體驗感,擴大了覆蓋面和輻射面,給我們更多選擇。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便捷的數字服務打開了新的天地,更多元、更智慧的方式讓“閱讀”走向“悅讀”。
在樂享數字閱讀的同時,我們還應注意走出淺閱讀的“舒適區”,培養深度閱讀的自覺性,保持在書頁里探尋智慧的那份專注,讓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相得益彰。
三是凝聚師與生,豐富資源供給共建書香社會。
助力全民閱讀,高校責無旁貸。天津大學于2016年正式啟動了書香校園建設。學校發布文件,明確讀書教育活動“以開展深度閱讀、經典閱讀為重點”,構建常態化機制。9年來,校園中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氛圍愈發濃厚。
天津大學充分調動起學者、師者的力量,開展名家領讀、師生共讀,讀書學習蔚然成風。周恒等院士、馮驥才等文化名家、顏曉峰等知名學者,校領導干部、離退休老同志、女教授協會、天大“師友導師”、知名校友等群體,都積極與青年學子共享開卷之美。
天津大學持續優化讀書環境,開辟閱讀空間。學校結合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試點建設,在學生社區建設書香驛站,設置讀書交流區。每當夜幕降臨,圖書館“七星燈火”書房為學子守護理想的光亮。學校還精心打造了集文獻收藏、展示宣傳、閱覽研討功能于一體的“天大文庫”閱覽室,努力提供處處可讀、時時可讀、人人可讀的文化條件。
此外,學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春節、世界讀書日等重要傳統節日、紀念日、國家重大活動等,組織“家國·時節”等主題鮮明的讀書活動,打造讀書品牌,推動習慣養成。
民族的未來,寄望于青年。閱讀在傳播思想文化、提升國民素養、傳承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希望同學們,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在閱讀中建功新時代,不負好時光。
編者按:人工智能時代,當大數據和算法已經能夠輕松為每個人帶來人類知識的精華,閱讀是否還有價值、還有必要?2025年第30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青年報》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柴立元,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因何閱讀、如何閱讀,并推薦了一本好書《最美的青春》。這些見解,既有對傳統閱讀價值的堅守,也有對數字閱讀趨勢的洞察。愿青年學子們能在這些智慧的啟迪下,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