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p9xen"></form>
      <nav id="p9xen"><listing id="p9xen"></listing></nav>

          <em id="p9xen"><source id="p9xen"></source></em>

              歷史悠久的大學,必定是一所有很多故事的大學。學校的辦學傳統、辦學精神,就蘊含在這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天津大學走過了130年,執教鞭者過 萬,培養學生數十萬。似水流年里,春華秋實間,說不完的光陰故事在這所校園發生。從桃花堤畔,到古路壩旁,再到七里臺址;從執教育之牛耳的掌校人,到 課堂學富五車的名教授,再到食堂顛勺炒菜的大師傅;從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到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再到風起云涌的愛國運動,北洋園中幾乎處處都有 膾炙人口的佳話。

              春華秋實間說不完的師生軼事

              期次:第1326期       查看:20

              這篇文章介紹了北洋大學的校園生活、教學管理、師生情誼、愛國運動等方面,講述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前輩們留下的精神密碼。學校始終以興學強國為己任,而學子們無論到哪里,始終不忘追求真善美,踐行著傳統。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北洋大學的歷史和傳統,以及它對學校和學生的影響。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培養了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段文字也強調了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紐帶,以及傳統和價值觀對學校和學生的重要性。



                丁家立


                李書田

                張含英

                李金鍔

              1945年國立西北工學院古路壩校園全景



                教學管理嚴字當頭
              早年間的北洋大學,教學計劃、授課內容、教員配備等皆以哈佛、耶魯為藍本,被美國人譽為中國4所A級高校之首。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因此北洋大學有“東方的康奈爾”之稱。能夠取得如此成績,與學校的嚴格管理是分不開的。而這種嚴格,對老師和學生是一視同仁的。
                摸學生腳丫的總教習
              北洋大學堂初創時期,美國人丁家立被聘為學堂總教習,負責學堂的事務管理。他辦事認真,十分實干,曾主管學堂長達11年,在學堂的建設發展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他掌校期間,學生們常常有夜間閑聊的習慣,結果導致睡眠不足,影響了第二天的聽課效果。任課教師曾批評過學生數次,但都因為沒有證據而不了了之,結果宿舍夜談風氣更盛,許多不參與夜談的學生也往往因之影響睡眠。這事自然被身為總教習的丁家立所知曉。在一個冬夜,他突然進入學生宿舍查夜。夜談的學生們聽到聲音后,連忙熄燈上床裝睡。熟料,丁家立挨個床去摸學生的腳丫,發現涼熱不均。熱的自然是上床早睡者,涼的則是夜談遲睡者。丁家立依此查出夜談學生,并加以嚴厲訓誡。從此之后,宿舍內鮮有夜談之人。
                拿懷表計時的學監
              除了對學生嚴格要求外,學校對教師的要求同樣嚴格。20世紀20年代,按照學校當時的規定,教師在課堂講課前需要先點名,而點名單則放在學監處(即現在的教務處),由任課老師在上課前親自去取。時任學監是王龍光(王紫虹),他經常在課前幾分鐘拿著懷表站在學監處門口,看老師們是否按時上課,并對按時取名單的教師們問聲“早安”。當時,學校聘有部分外國教員,他們的薪水要高于國內教師,但總有遲到早退的陋習。有一次,一位美籍教授在上課鈴響之后才來取名單。站在門外的王龍光拿著懷表,毫不客氣地對這位遲到的教授說道:“教授先生,你遲到三分鐘?!甭犅劥搜裕饧淌诿婕t耳赤,連忙道歉。此事傳開后,校園里再沒有老師敢遲到。
                一字之差給予了零分的考試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一直堅持嚴謹的教風。據臺灣王玉林校友回憶,一位化學教授是一個青年博士,對考卷評分極為精確,每次考試之后,就將已經評分的試卷放在他住宅的走廊上,任由學生自行查核。有學生在查核中認為一道題自己的答案并無錯誤,竟然獲得了零分,與其他同學詳細分析,認為不應該如此扣分,便與幾個同學相約當面與這位老師“理論”。老師告知,此處應該填寫“or”,你寫了“and”,因此判零分。該生辯解:中文中“或”和“與”多可通用,即使考英文的文法,“or”寫成“and”,也不過少給幾分,無論如何不至于給了零分。老師說,這道題的答案應該是這種材料“或者”那種材料,但這兩種材料絕對不能同時(and)使用?;瘜W實驗中,這一個錯誤可能導致莫大的災害。這個同學明白了道理之后,雖然心痛只得了零分,但也更加明白嚴謹的重要,更加欽佩老師見解的精密。
                大學校長自成風骨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位校長的教育思想,直接影響了大學的發展方向??匆凰髮W的發展情況如何,我們或許從別人眼中的掌校人里窺得些許端倪。
                言簡意賅的茅以升茅以升
              就任北洋大學校長后不久,就召集全校學生在階梯教室發表了一次講話,曾在錢塘江大橋工程處擔任茅老得力助手的土木系學生熊必正就是在那時候第一次認識他。當時,茅以升執掌校政恰好是在一次學生風潮之后,因此他開門見山地對大家說:“我此次來北洋大學當校長,只帶了一根交通警察指揮棒,沒有別的什么?!边@個意思暗指他不會以武力欺壓學生,而交警指揮棒象征著規章制度,希望大家遵章守紀,為辦好北洋大學而共同努力。寥寥數語,贏得在座學生的滿堂喝彩,也給熊必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看來,茅老是一位學者,而非官僚武夫。在后來掌校的過程中,他也始終是按照這種思想辦事的。
                堅守正義的張含英
              1948年8月20日夜,靜謐的北洋大學被一陣沉重的軍靴聲所驚醒。睡眼惺忪的北洋學生驚訝地看著站滿校園的國民黨軍警。早有消息靈通人士得知,這是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天津分部”軍警到學生宿舍搜捕26名參與學生運動的領導骨干。臨近拂曉時,7名學生被捕,但很快又被同學們一擁而上搶了回來,這使得國民黨軍警十分惱怒,加緊了搜捕。在這一關鍵時刻,張含英校長勇敢地站出來保護進步學生,并親自前往天津警察局找局長交涉。他理直氣壯地對警察局長說:“學生是無罪的,軍警捕人和學生發生沖突誰負責任?”就這樣,大批軍警未能從北洋大學校園中抓去任何一名學生。而張含英在處理這一非常事件中所表現出的膽識、勇氣和正義精神,永遠被北洋師生所銘記。
                后來,國民黨在潰退臺灣前夕,曾邀請作為知名學者的張含英赴臺,但他早已對國民政府的腐敗統治失去信心。在決定留守大陸之后,不到50歲的張含英蓄起了長須,以防止有人認出而找他的麻煩。從那時起,他的人留在了大陸,他的胡子也就留了下來。
                諄諄師者別具一格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狈叛凼澜?,任何一所世界知名大學的崛起,都離不開一大批品德嘉佑、學術精湛的大師。事實上,無論是在北洋大學時代,還是在天津大學時期,校園里始終都匯聚著一大批業務精湛、率先垂范的專家學者,如侯德榜、茅以升、張含英、“十八羅漢”等,他們或博學睿智,或風趣幽默,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熱衷“學生考先生”的專家
              1926年,橋梁專家茅以升應邀到北洋大學任教,講授結構力學、土力學、橋梁工程等課程。他采用的教學方法十分獨特,內容豐富生動,很受學生歡迎,甚至于上屆學生都來聽課,致使教室爆滿,不得不移到大階梯教室上課。他教學法中與眾不同的一點,是通過考先生來考學生。每次上課的前十分鐘,茅以升先指定一名學生,讓他就前次學習課程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從他所提問題的深淺,就可得知他對課程是否作過深入鉆研和探討,以及他的領會程度究竟如何。如果問題提得好,甚至是茅以升也不能當堂解答,則給以滿分。如果實在提不出問題,則由另一名學生提問,讓前一學生作答。此法推行后,不但學生學業大進,而且也使茅以升接觸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受到啟發,深得教學相長的益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親自到校聽他講課,稱贊他采用學生考教師之法,推陳出新,創我國教學的先例。
                喜歡飯后“打魚”的教授
              李金鍔教授是天津大學的“十八羅漢”之一,又被稱為“打魚”教授。大學教授去“打魚”?這是咋回事呢!原來,他夫人的姑姑是個四川人,曾在他家住過一段時間,并發現了一件怪事:李教授常常吃完晚飯就拿個包出去,一出去就是兩三個小時,甚至深夜才回家。有次他又要出門,老姑媽隨口問他做什么。恰好有人在外等他,李金鍔說了句“打魚”就匆匆走了。那時候,七里臺校區湖泊眾多,很多教師閑暇時會在湖中釣魚,好為家里添些菜肴,老姑媽也不以為意??蛇^了一段時間,只見他每晚出去“打魚”,卻從未見到魚蝦進家,除了他包里的幾本書幾張紙外,也沒見他拿過什么“打魚”工具,老姑媽便把這事告訴了李教授的夫人。聽清姑媽的疑問后,李夫人笑得前仰后合,連眼淚都出來了。原來,李金鍔白天通常都忙于教學和實驗,沒有時間回答學生的問題,便安排晚上時間給學生“答疑”,來幫助他們解決學業中的困惑。老姑媽來自四川,在四川話中,“答疑”和“打魚”的發音有些接近,李教授那天的語速也比較快,老人家便把“答疑”錯聽成了“打魚”。事實上,李教授每天晚飯后出去都是在給學生“答疑”,自然不見“魚”拿回家了。
                尊師重道求賢若渴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對于人才的渴求是一如既往的,在辦學治校的過程中也留下了有趣的求賢故事。
                從碼頭上“搶”來海歸學者
              抗日戰爭勝利后,北洋大學返津復校。由于戰火的破壞,教室、儀器、圖書等均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可謂百廢待興??稍跁r任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看來,學校最缺的還是教師。李書田很愛才,他自己有個小本子,上面記載著北洋和唐山工學院應屆畢業生各班前三名學生的姓名、學歷、經歷、現任職務和通訊地址等,以備隨時聯系,為之介紹適當的工作或為母校聘請任教。
                張維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專家,曾先后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德國柏林高工(今柏林工業大學)就讀并分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無論在學術方面,還是教學方面,都十分出色。1946年7月,張維和夫人陸士嘉(流體力學專家)應邀到清華大學執教。中途,他們需要在天津港碼頭靠岸登陸,李書田不知從何處得到消息,竟提前趕到碼頭等候??吹絻扇讼麓顣锞蜕锨靶χ鴮λ麄冋f:“歡迎到北洋大學來工作!”搞得夫婦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顧倆人的詫異,李書田繼續笑著說:“我們北洋大學可是允許夫婦倆都當教授的呀!”兩人聽后互看了一眼,異口同聲地問:“真的?”李書田肯定地回答并補充說:“房子都給你們準備好了?!闭f罷又低頭看了看專心看他的小克群(夫婦倆的孩子)說:“咱們雖然沒有幼兒園,但孩子也有4歲了吧,就提前上小學吧?!本瓦@樣,張維被聘任為土木系的教授,陸士嘉被聘任為航空系教授,二人被李書田“搶”至北洋大學。
                莘莘學子勤儉向學
              如果一個人乘時光穿梭機回到上個世紀初的北洋大學,就會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在這所學堂里,絕大多數同學都是長袍步履,生活極為樸素。在北洋大學讀書,絕對是一件苦差事,因此富貴人家的子弟是很少來的。用中科院院士、老校友魏壽昆的話來說:“花花公子少爺們不到北洋大學來讀書,他們吃不了這樣的苦?!痹谶@所以嚴謹治學著稱的高等學府里,淘汰率是極高的。從1895年到1951年,北洋大學總共招收學生4597人,最終拿到畢業證的還不到3000人。比如,1895年首屆招收的30人中,畢業生僅有18人。在這樣的高淘汰率下,學生們往往“不須揚鞭自奮蹄”,學習風氣十分濃厚。
                桃花堤畔“藍衫隊”
                提起“藍衫隊”,大家可不要聯想到一些社會組織,這只是當時的天津老百姓對北洋學子的一種稱呼罷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外號呢?原來,在老北洋時期,學校完全采用西式教育,除了國文和工程法兩門課程,學生們上課的課本全是英文書籍;無論是外籍教師,還是國內教員,上課全是一口流利的英文,考試也完全是英文,因此學生課余時間就會到桃花堤背誦外語。當時,北洋學生向有儉樸苦學之風,鮮少穿西裝革履者,平素大多穿著一襲藍布長衫,就好像制服一般,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藍衫隊”。
                苦練英語“抓老鼠”
                當時學生們學習十分刻苦,有學生為提高英語能力,便與宿舍同學約定任何時間都不能講中文,違者罰銅幣一枚,并專置一大陶罐存儲,月底便以罐中之錢結伴打牙祭。頭幾個月,錢罐里銅幣經常滿滿的,搖晃起來嘩啦啦作響。學生用英語交流的習慣也慢慢養成。有次,有個學生夜間睡覺時被捕鼠夾的聲響驚擾,潛意識中竟用英文大喊“has2the2rat2to2be2catched”,引得宿舍同學大笑。次日,有同學提及此事,該生的第一反應不是好笑,而是“be2catched”的語法錯誤,應為“be2caught”。隨著英文水平的提高,錢罐的收入也就漸漸少了。等到過了八、九個月的光景,罐中錢幣已是屈指可數,不要說打牙祭,就是宿舍同學人手一串冰糖葫蘆都很困難。
                讀書桌上“放藥罐”
                1947年春,北洋大學邀請了部分老校友回母校聚會,順便對在校學生講話以資鼓勵。一位校友幽默地說道:“今天我看到同學們都很健康活潑,課業也很好,感到欣慰而敬佩。我看宿舍內各位書桌上都沒有藥罐,我們讀書時書桌上幾乎都有一個藥罐。因為課業繁重體力不支,不是吃藥治病就是滋補以維學業??歼M北洋大學的學生能畢業出校門的大約只有四分之一。今天看到各位同學如此健康活潑又能跟上學業,使我衷心敬佩?!碑敃r大部分在校生都覺得課業繁重,終日埋首學業不敢放松,但聽完校友的講話后,在敬佩之余,也深感慚愧而知要更用功。自此,大家對北洋大學的認識和敬仰也加深了一層。
                外出實習成了“聽差”
                老校友魏壽昆在北洋大學求學時,有年春假,曾和班里同學一起隨地質系的王烈教授到北平南口實習,并投宿在一家小旅店里。這家旅店先前已經住進了一群燕京大學的女學生,和北洋大學學生在同一所院子里。某天晚飯后,他的一位同學正在院中散步,忽然聽到燕京大學一位女學生對他喊道:“聽差,聽差!”(大體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該同學愣了一會兒,才醒悟過來,原來那位女生誤把他當成“聽差”了。他忙跑回屋內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魏壽昆及其他同學,引發了哄堂大笑。原來,北洋大學學生生活十分樸素,在打扮美麗的燕大女生眼里,穿著舊長衫的北洋大學學生與“聽差”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師生情誼山高水長
              有名師,有高徒,自然少不得一番濃厚的師生情!在外人看來,北洋學府所制定的極為嚴苛的規章制度,如教室內按照考試成績排座位,名次高者坐前排;學期考試兩門功課不及格留級、三門不及格退學等,是十分缺乏人情味的,師生關系可能也未必融洽。但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這段艱苦的求學時光,使得許多同學受益匪淺,多年后都會感激老師當年的嚴格要求。師生間的情誼,山高水長,綿延不絕。
              每年初一都給老師登門拜年的學生
              1952年10月,我國著名的造紙專家陳國符教授調入天津大學化工系任教,并將纖維素化學這門學科引入中國。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生活中,陳國符都是一位十分關愛學生的好導師。在學術上,他對年輕人熱情慷慨,鼓勵和支持他們進行研究工作,甚至將自己未發表的手稿,提供給他們參考,對年輕人提出的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而在生活中,他對學生關懷備至,甚至超過自己的子女??箲鸾Y束后,學生張鎏準備赴美留學,但當時外匯儲備比較緊張,很難購買。得知此事后,陳先生將自己的積蓄拿出,為他籌得一筆款項才使他得以順利出國。陳先生對學生的關懷,讓學生們對其充滿敬意,恩情難忘。據其子陳啟新回憶,每年大年初一,張鎏都會在八點前準時登門拜年,數十年不曾間斷。至今,陳張兩人的師生情誼已經成為教書育人、尊師重教的一段佳話。
                丁緒淮獎學金的來由
              化工學院設立的獎學金中,有一項“丁緒淮獎學金”,每年都有數名品學兼優的同學獲獎。你知道這項獎學金的來歷嗎?
                丁緒淮教授,早年由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公派到美國留學,1936年獲“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回國后一直從事化工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我國化學工程學科開拓者之一。丁教授不但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教學水平一流,而且在生活中也非常節儉。他是我校最早一屆的二級教授,工資水平比一般干部高出很多,生活應該很富裕,而丁教授的日常生活卻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這從他冬天所戴的一頂棉帽可見一斑。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北方在冬天御寒時流行一款藍色布制棉帽,戴上后可蓋住兩耳朵,俗稱“解放帽”,便宜且實用,只需1到2元人民幣。丁教授買了一頂,在冬天,無論外出講課還是開會都戴著它。他在
              50年代戴,60年代戴,70年代戴,至80年代退休后,冬天外出沿著湖邊散步時,他頭上所戴的還是那頂棉帽。
                丁教授如此節儉,他的錢如何處理呢?他想到的是奉獻社會。聽說四川鬧水災,他要將這些錢捐給災民,但當時辦理捐贈手續的機制不完善,無法成功捐贈。直至80年代去世前,丁教授才將一生積蓄下來的全部工資捐給了當時的化工系,作為獎學金獎勵優秀學生,完成了他一生的心愿。
                大學生活五彩斑斕
              談到北洋大學的校園生活,絕不僅僅是苦行僧式的學習與科研,而是極為多姿多彩的。在運動場上,有北洋學子矯健的身姿;在實習間里,有北洋學子忙碌的身影;在愛國運動中,也留有他們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體育活動:“李大刀”折服于李老師北洋大學向來崇尚體育運動,自立校之始便仿西方學校設有體育課程,并于1897年召開過首次田徑運動會,引發社會轟動。后來,趙天麟在任時擴建了足球場、籃球場、田徑跑道,還修建了室內體操室,運動器具十分完善。學校師生向來重視體育運動,足球、籃球的火爆自不待言,像網球場地供不應求,很多學生揣著饅頭上球場,還誕生了全國第一的網球選手時昌黎。除此之外,武術也是學生中非常流行的運動科目。
                當時北洋武術會有一位姓李的老師,屬于形意派門人,內家功夫頗具火候,負責教學生們國術課程。學生中有一位來自河北的同學,同樣姓李,身材十分肥碩,因平時專門練習大刀,因此被同學們稱為“李大刀”。剛開始學習時,這位“李大刀”自恃身材壯健,看到李老師身材相對瘦削,十分不屑。有次,在國術課堂上,他提出和李老師切磋一下,李老師當即應允。結果,登臺之后剛一接觸,李老師用了一招形意拳中的蛇形功夫,便將碩大的“李大刀”輕輕舉起,然后在空中轉了一圈,而后擲在地上。自此,“李大刀”心服口服,再也不敢輕視李老師。
              實踐教學:研制中國第一臺飛機發動機作為一所以工科見長的學府,重視實踐課程,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踐,是北洋大學歷來的傳統。無論是當年的錢塘江大橋,還是校內的學生自建宿舍 34齋,都有著北洋學生辛勤勞作的身影,而教師也尤為重視實踐教學這個環節。
                上個世紀30年代,曾在北洋大學采冶系求學、后在美國多家工廠工作實習的鄧曰謨重回母校機械系任教。他在教學過程中很重視實踐過程。當時,他帶領學生拆了一架法國制五個缸的教練機,準備仿制,開了中國在校辦實習工廠制造飛機發動機的先河。這在當時頗有難度,一則是技術工藝和材料的問題,二則是源于社會的阻力。據稱,之前曾有廣東人在專門的修理廠想制造發動機,而被視為大逆不道,差點被袁世凱槍斃。因此,在得知他想研制飛機發動機時,很多人都勸阻過他,但他還是下定決心做了。
                他和學生一起,將一件件的零件分別制好后組裝試車,哪個部件有毛病就拆下來研究、重做,直到成功為止。當時最大的困難是材料強度不夠,他就自己設計冶煉爐具,終于冶煉出符合強度標準的材料。當時,國民黨曾派國防部官員前來參觀,這些人對鄧曰謨和學生造飛機發動機的事情很不屑,認為根本不可能,態度也很冷淡。他們問鄧曰謨:“你們是把美國發動機拆下來做的吧?你們的爐子在哪里?”鄧曰謨把他們帶到校長室背后的一間屋子里。當看到和桌子大小一樣的爐子時,對方問道:“你用這種爐子煉出合金來了?”鄧曰謨回應道:“乾隆爺的毛筆倒是好,不是也給不了我嗎?我們沒有好筆,不是也得想法子寫出好字來嗎?”后來,在仿制過程中,還需要經費。時任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為他找到了天津中國銀行經理卞白眉幫忙。對方問他多少錢,他做個手勢,說要三千塊。事后,李書田埋怨他要得太少,鄧曰謨則連稱“夠了、夠了”。
                最終,鄧曰謨帶著學生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實習工廠里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飛機發動機。
                愛國運動:對聯回擊反動派
              北洋大學萌發于甲午戰爭的烽火硝煙,自建校伊始便以“興學強國”為己任。從反對北洋軍閥的五四運動,到宣傳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再到抗議國民政府的“反饑餓、反內戰”游行中,都有北洋學子的身影?,F今,在一些珍貴的歷史紀錄影片中,還能夠看到北洋大學校友高舉“國立北洋大學”的橫幅校旗在街頭游行、振臂高呼口號的鏡頭。當然,除了參加校外的游行示威,在校內,北洋師生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了對祖國的熱忱。
                1947年秋后,國民黨政府在與共產黨進行軍事較量的同時,還在高校內與進步力量展開了斗爭。當時,反動派在北洋大學校園里發動了一系列宣傳攻勢,妄圖拉攏青年學生,卻都被追求進步的北洋師生們一一化解了。在當時北洋校園的北大樓二樓中廳,有一處貼放壁報地方,平時用于公布各類信息,就成為了反動派與愛國師生展開斗爭的陣地。有一天,壁報那兒貼了一副對聯征對,出的上聯是:“八路扒路,共鏟共產”。很明顯,這是反動派對中國共產黨進行的污蔑之詞,并想以此混淆青年師生的判斷。這句話自然也引起了愛國師生的憤慨。結果,第二天在壁報那兒就有了一副下聯:“下人嚇人,你罵你媽”,可謂是愛國師生對反動勢力的有力回擊。
                校園奇人各有絕活
              校園里,曾生活過這樣一批人,他們的真實身份可能是廚師、門衛或者學生,但他們卻有著別人所不及的絕活,或外語流利,或記憶驚人,或醫術高超,總之超乎他人想象。盡管他們的身影早已不在這所校園之中,但校園里卻依然流傳著他們的傳說。
                英語震驚外教的食堂大師傅
              前面談到,北洋學生外語學習風氣甚濃,甚至有學生在食堂就餐之時,言談中都是英文。食堂大師傅原是津門土著,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但天長日久,耳濡目染,也經常借上菜時機討教幾句,居然也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洋文”。有新來之外國教習慕名中國菜之鮮美,跑到食堂想畫圖對大師傅說明他欲食何菜。誰料貌不驚人的大師傅張口就是一串英文,將其平生最擅長之菜肴娓娓道來。該教習自恃才高,對我中華之人原本有些輕視,經過此節后,謙遜異常,常對其本國友人說此校學生必有大才干,不論其他,就是校內廚師都能操流利英文,令人驚駭。
                記憶力驚為天人的門衛
              20世紀初,北洋大學曾聘有一位名叫弗拉的美籍化學教授。他常對別人講,在他所認識的人中,中國就兩個半人稱得上是人物。一個是后來曾經稱帝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另一個是曾任北洋大學教務提調的王劭廉,至于那半個,則是當時在北洋大學當門衛的一個姓乜的老頭。前面兩個人當時早已名聞遐邇,大家唯獨對這個“乜老頭”的來歷頗為好奇,不知為何弗拉教授對他如此賞識。原來,這個乜老頭雖然只是一個門衛,但他腦筋很靈活,判斷力極強,更為特別的是,記憶力尤為強悍。當時,他在校園里遇到任一師生,都能直接喊出其名字。學校每個教授歷年來的能力勤惰情況,他評說起來,比校長的考察還要準確公平。每年誰畢業,他都記在心里,而新生入學半年后,他就能對每個人的家境、品行、學業了如指掌,甚至能夠預言誰能及格,誰又成績差,并且絲毫不差。當時,憑著對學生品行的把握,他會選擇向信譽好的學生借貸,而對信譽差的婉言謝絕。這樣,每年雖然放債頗多,但都能收回。學生們固然方便,他也能有些額外收入。當時,北洋校園內有一個賣花生糖果等零食的小店,常常會賒欠貨物給一些學生,因此頗受學生歡迎。當然,對于何人才有資格賒欠,店主是以乜老頭的指點而定的。有一年,畢業多年的老校友王寵佑回到母校,小店老板見到他后提起尚有少量欠款未還,王立即以原值千倍的數額償還。店老板喜出望外之余,連連稱贊乜老頭的識人能力。
              醫術完爆校醫的工科生
              西北工學院時期,校園里有一位“醫學圣手”,名叫李在鈐。據稱此人自幼熟讀脈經本草,善于“望聞問切”,對中醫十分精通。當然,該君并非江湖郎中,而是正牌的大學生,水利系1945屆的校友。當時,學校的校醫名叫吳能治,號“治能”。這個姓名真倒霉,顛來倒去地叫,都是不會治病的意思。病人發燒,他用阿司匹林加奎寧,人稱“兩頭堵”。學生們凡校醫久治不愈的,都去找“李大夫”,教授家中老小有病向他求醫的就更多了。幸好學校旁邊就有家“望道堂”藥鋪可以抓藥,李在鈐也大都是來者不拒,在校期間治好了很多人的病,甚至是救了一些人的命。例如,曾任天津紡織機械廠總工程師的李守中,當時在機械系就讀,因為得了傷寒,已經是臥病不起,后來喝了他的藥才活命。事隔多年后,每每想到此事,李守中都感念不已。
                時光如水,洗盡鉛華。從北洋大學到天津大學的130年中,很多人名已經模糊了,儀器設備也一代一代地更換了。但前輩們留下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下來,成為天大人身上的精神密碼,融入血脈。學校始終以興學強國為己任,而學子們無論到哪里,始終不忘追求真善美,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嚴謹治學的作風,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踏實工作著,踐行著“重實驗、薄雕蟲”“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的傳統。
                這就是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取得輝煌成就的秘訣,也是學校能夠不斷前行、贏得未來的關鍵。
              報刊導讀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