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礪前行十五載 凝心聚力譜新篇——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發展追溯
期次:第1305期
查看:66

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全景

2009年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天大簽署共建協議

濱海院承辦“校企緊握手”智能網聯汽車專場活動

濱海院前往天津航天中為公司交流

與地科院黨委開展聯學共建

與圖書館檔案館黨委開展聯學共建

與人文藝術學院一道參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臨港海岸行




濱海院部分授牌
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以下簡稱濱海院)作為教育部、濱海新區和天津大學三方共建的政產學研用合作創新平臺,自2008年啟動建設以來,歷經15載,步履鏗鏘、開拓創新,以久久為功的韌勁、馳而不息的精神、敢為人先的氣魄,取得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建設成效。
15年前,濱海院腳下還只是荒草叢生的鹽堿灘涂;如今,占地面積450畝的濱海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實驗室寬敞明亮、儀器設備一應俱全。
濱海院始終扎根濱海、服務天津、輻射全國,堅持“重產業、重應用、重成果”的科研導向,堅持“輕‘帽子’、輕立項、輕獎項”的價值導向,充分發揮天津大學創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優勢,全力做實技術熟化與概念驗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貢獻“天大力量”。
黨建引領促進事業發展
濱海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同濱海院中心工作融合發展,以黨建促工作,以工作促發展,充分發揮天津大學服務濱海新區橋頭堡作用,為支撐學校“雙一流”建設作貢獻。
知行合一,聯學共建促發展。濱海院一是圍繞學校中心工作與相關學院黨支部開展共建,探討卓越工程師發展計劃、野外觀測站建設、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等工作;相繼與研究生院黨支部,地科院、圖書館、檔案館、人文學院黨委等開展交流學習,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工作。二是與濱海新區政府部門、多個高新技術企業的黨支部共同對產教融合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主題深入探討,班子成員積極走訪濱海新區政府和100多家企業,利用年輕干部的攻堅班加強與濱海新區交流,實地走訪天津港、濱城會客廳、中交一航局等地進行考察調研,促進產教融合。
以人為本,全方位服務在院師生。濱海院直屬黨支部著力推動“我為師生辦實事”活動,優化日常管理,開通400服務熱線,全天為師生提供班車咨詢服務、后勤保障支援等;與濱海院學生定期談心談話,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在濱海院疫情防控封閉管理期間,為在院師生提供免費食物和防疫物資;為加強對學生的情緒疏導,節假日期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開展中秋節慰問、國慶節升旗儀式、海岸行、趣味運動會、羽毛球賽等,用心用情溫暖在院學生。
凝心聚力,筑牢支部戰斗堡壘。濱海院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提升黨員隊伍素質能力。為促進科技成果及知識產權的轉移轉化,黨員積極參加科技成果評價師、知識產權合規、技術經紀人的培訓學習,有2名黨員成功獲得科技成果評價師、高級企業合規管理師稱號,6名黨員成功獲得初級技術經紀人結業證書。濱海院構建智能化安防和消控系統,建設濱海校區運保指揮中心,通過實時智能水電表、室溫監控系統、智能學生宿管系統及房屋、物資、化學品管理系統,為科研生產提供強有力的安全環境保障。
以篤定之心開啟建院之路
2008年,天津大學與臨港工業區管委會簽訂了《關于天津大學在臨港工業區建設濱海工業研究院合同書》。
2009年,教育部批復同意天津大學建設濱海院,并得到各方資金共4億元的支持,其中教育部、天津濱海新區各支持1.5億元、天津大學自有資金1億元。
2009年9月10日,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天津大學簽署了共建濱海工業研究院協議書。
2010年6月,濱海院開工建設。
2012年10月,天津大學資產經營公司投資,注冊成立了“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大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產業化平臺支撐。
2013年6月,濱海院7.8萬平方米建筑交付使用。
2018年12月,濱海新區、保稅區、天津大學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協議》。
2020年7月,濱海新區與天津大學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補充協議》。
多年來,濱海院始終秉承“創新、務實、開放、合作”的精神,在改革創新中發展,在集聚創新資源、產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端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濱海院現有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入駐科研團隊32個,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8個,在孵企業46家。
以攻堅之勢助推科技創新
濱海院聚焦國家和天津市、濱海新區產業發展戰略需求,依托天津大學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領域優勢科技資源,打造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示范基地。依托天津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分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設了17個科技研發平臺,其中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眾創空間、天津市瞪羚企業、天津市級孵化器、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天津市企業重點實驗室、濱海新區綜合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天津港保稅區博士后工作站、企業科協等;引進了院士、長江學者、杰出青年等各類科技領軍人才20余人,培育出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天津市“131”創新人才等各類人才19人次。
濱海院發揮產業技術整合和企業平臺優勢,校企雙方共同開展工程技術研究和產品測試及設計開發,已推動成立天合鉆測技術聯合實驗室、悅森科技室內環境聯合研究中心、靈然創智工業元宇宙聯合研究中心等8家校企聯合實驗室,訂單式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場地及綜合性保障服務。這些實驗室旨在銜接校企之間的“斷點”,以企業需求為任務導向,面向產品迭代,凝練技術問題,共享實驗設備,組建校企聯合“攻堅班”,接續完成技術突破,幫助企業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濱海院引領科技創新,推動3個國家級研發機構建設,持續完善濱海院校區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辦公、實驗條件建設;推進在七里海、北大港和官港觀測場的中期建設;推進國家級先進燃料研究中心建設,搭建實驗室研究與產業化的橋梁,提升濱海新區航天燃料研制和產業化技術的水平;推進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提高設備效率、降低能耗、減少廢物排放,帶動中下游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工程等多個領域產業發展。
以共進之志加速成果轉化
依托天津大學創新人才高地優勢,濱海院匯聚各類資源,以“帶土移植”的模式,搭建適宜創新創業人才集聚、落地、發展的服務平臺;以“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業”為主線,充分挖掘“學生帶動老師創業”的能動力,提升以眾創空間+孵化器模式的孵化能力,已建成天津大學重要的創業項目孵化基地。濱海院依托臨港科創眾創空間、臨港匯創孵化器,累計孵化了科技型企業46家,校區內企業總注冊資金2.9億元。部分企業在國內外創新創業賽事中取得了驕人成績?!皯醚芯?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于一體的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鏈條逐漸成型。
濱海院積極搭建校企對接通道,提高成果供給側轉化率,自2023年2月起,針對高端裝備、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現有產業基礎,圍繞企業難題,聚焦不同領域,已組織30余場科技成果轉化沙龍,為高校、企業、投融資機構搭建了交流平臺。濱海院首扮科技成果轉化“經紀人”和“工程師”的角色,梳理天津大學科技成果200余項,篩選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醫療大健康、化工等9個領域82項高價值科技成果。通過與龍頭企業深入交流、共同凝練,濱海院根據企業提出的“難題”,凝練出企業技術需求100余項,形成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數據庫,組織科研人員“一對一”精準服務,增強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濱海院建立專利特色評估評價體系,加強知識產權運營,對天大8593件授權發明專利進行分類,開展濱海新區企業專利調研,并針對濱海新區1.6萬家企業(實繳注冊資金超過500萬且有知識產權信息)進行分析,與天大專利開展分級分類(IPC部)關聯匹配,形成與濱海新區重點產業高關聯度的專利池清單;聚焦高價值產業和高價值科技工作者,開展以人為核心的專利對接,創新專利篩選分類方法,快速鎖定企業核心技術和關鍵人,并迅速匹配到科研團隊;推動專利“一對多”開放許可,兩批共推出19件,暢通供需對接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和使用成本,此方式為天津首創。2022年6月26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作出批示:“此舉措好,可繼續全面拓廣?!蹦壳埃撛阂雅c5家企業簽訂了專利開放許可交易合同,涉及6個發明專利。
濱海院積極開展東疆港區塊鏈合作,推動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天津東疆星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九章科技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三方通過股權合作,在東疆設立華夏好瑞(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合資公司的成立旨在助力東疆打造1個區塊鏈、AI、大數據高效一體化新基建數智底座,并以此為基礎,鏈接包括網絡貨運、數字法官、融資租賃等在內的N個東疆特色應用場景,實現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落地和產業推廣;同時,構建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多元化產業生態,提供差異化產品服務,全面助力智慧綜保區建設與發展。
以人才之本構筑堅實支撐
2019年,濱海院深化落實區校合作協議,通過研究生院建設,探索新型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夯實高層次人才儲備作出貢獻。2023年,濱海校區已基本完成學生住宿、用餐、學習、活動等場所和設施的配套建設,實現了三校區光纜互通,共享教學和科技資源,為方便濱海院師生接入公文網、登錄校圖書館檢索文獻、建立智慧教室和使用校園一卡通等提供了必要條件。
為持續推動濱海新區與天津大學戰略合作走深走實,濱海院會同濱海新區區委人才辦,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自2022年起,實施聯合培養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項目,創新“錄取即錄用、入學即入職”人才引育新模式,加快為科技領軍企業集聚“工學同步、即插即用”型人才。學生的初試成績通過天津大學校線的考生,再通過學校與企業考察面試后,可入職成為企業員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并調劑招收為天大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定向培養),由企業、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學生三方簽訂定向培養協議。
2022年,天津大學與濱海新區以這種合作模式定向招收了第一批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成功錄取了69人,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天津市松正電動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航空機電有限公司等21家行業領軍企業參與了該項目。2023年,濱海院持續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召開各開發區、產業(人才)聯盟等數十場專場宣講會,超600家企業參加。該院征集了33家企業320個需求,涉及電子信息、電氣工程、材料與化工、生物醫藥、機械等領域;面向學生開展了6場企業宣講會,并建立了“非全”研究生項目交流群,為學生實時解疑答惑,吸引了逾 300名學生參與。2023年,該院最終錄取與濱海新區企業聯合培養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60人,實現了“非全”培養質效雙提升。
天津大學與濱海新區合作定向培養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招生過程中,企業能夠直接招錄面試,這樣企業就能在人才引進與培養中站到“C”位,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便引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從而推動各鏈條深度融合發展。天津大學的優質教學資源與扎根在濱海新區的企業對科技資源和人才的需求相結合,既能讓更多優秀青年留在濱海新區,也能讓企業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留住人才。濱海院最終的目標是為企業和學校對應的學科建立起聯合穩定的合作模式,形成聯合實驗室。校企聯合實驗室雙方既有科研的合作,又有人才培養的合作,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既提高了個人綜合素質,又能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不忘初心 踐行使命擔當
鹽堿地上的夙興夜寐是艱苦奮斗的信念,實驗室里的燈火通明是科研報國的決心?;厥走^去,濱海院努力肩負歷史責任,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展望未來,濱海院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發展戰略,緊密圍繞天津“十項行動”和“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引領行動”,充分發揮天津大學科技優勢,探索“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強技術創新及產業服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著力解決產業痛點技術問題,助力產業技術創新,實現企業、大學和研究院的橫向一體化多元發展。春玲/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