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這一生能小助于國家則無悔——訪天津大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聲華
期次:第1302期
作者:□ 本報記者 劉曉艷 查看:76

葉聲華院士
2023年6月,葉聲華院士以一場學術報告會的形式度過了他90歲的生日。從教60載,先生曾說:“我這一生能小助于國家則無悔?!钡聦嵣希壬隽撕芏啻笫?。他在中國率先把激光技術引入精密測試領域,開拓了一個新的方向——激光光電測量,成為我國高端裝備數字化制造測量體系的重要支撐;他創建了精密測試領域內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并擔任首任主任。
先生桃李滿天下,在先生60余年教書育人的生涯中,他的學生不乏院士、“長江學者”等學術帶頭人,也不乏創業成功的年輕企業家及各行業的技術骨干、工程師,如今大多已成為國內儀器學科發展的中堅力量。
童年飽經戰亂 堅定科技報國理想
童年時期飽經戰亂,青少年時期一腔熱血抱定理想,走上科研之路后始終堅持“做有用的、新的研究”并不斷開拓,對學生包容尊重并因材施教……隨著對葉聲華院士采訪的深入,一個老科學家的形象逐漸清晰,日益豐盈。
葉聲華認為,自己的個性、思想和日后的事業,都是與他生長的家庭、環境和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的。
1934年,葉聲華出生在湖北沙市的一個清貧教師之家,父母親都是教師,為人正直、忠厚老實,一生兢兢業業、深得師生敬重。童年的葉聲華經歷了抗日戰爭,并在日軍的大轟炸中失去了哥哥,從而成為家中長子。這些經歷,讓葉聲華更加懂事,也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父母教導兄弟姐妹幾人要努力讀書、本分做人。在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下,葉聲華讀書更加刻苦。解放前夕,葉家的家境每況愈下,正在讀中學的葉聲華看到了父母的艱辛,甚至一度有了輟學工作的想法。新中國成立后,他的學習境況得到改觀。
親歷了動蕩戰亂的舊中國,少年的葉聲華在思想上也積極要求進步。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葉聲華參加了解放軍組織的宣傳隊,“組織中學生學習,培養年輕人,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當時沙市還沒有完全解放?!比~聲華說。參加學習之后,他加入了當時黨組織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沙市中學求學期間,葉聲華還積極參與了參軍參干運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受限于現代化軍事人才不足,軍隊急需一批具備一定文化程度或技術能力的青年。為此,從1950年底到1951年7月,國家連續三次動員青年報考軍隊院校,在全國發起參軍參干運動。葉聲華在1951年的二次參軍參干運動中被選中參加空軍。回憶起這段經歷的時候,葉聲華笑著說,當時母親聽說他要去參軍,哭得死去活來。畢竟剛剛經歷了戰爭,母親都擔心孩子上戰場。但少年的葉聲華還是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按程序參加了各項體檢。但在最后的體檢環節中,葉聲華因為患有沙眼,最終沒能參加空軍,而是繼續求學,并在1952年通過高考考取了當時的南昌大學機械系。
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葉聲華進入當時剛組建的華中工學院即華中科技大學,學習機械專業。在留學蘇聯的大潮中,學業優秀的他被推薦為留蘇預備生,但后因中蘇關系惡化而終未成行,被分配到天津大學進入精儀系做助教,旋即考取了王守融教授的研究生,從此走上了教書和科研之路。
結緣激光測量 做有用的研究
為什么做科研?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做什么樣的科研?怎么做科研?葉聲華院士用一生的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定要瞄準國家和社會需求,要做能真正用到生產中去的實用科研,要做新的解決卡脖子難題的科研。
“搞科研得有目的,不是憑自己的興趣搞個東西來玩玩,跟青少年鉆研什么東西還不太一樣。比如說,我考大學的時候,報考的是機械專業,因為當時我們中學有一個老師,他是工程師,自己開了一個機械廠,他就鼓動我們說,‘國家現在要開始大規模建設,機械電力都要大發展,你們最好去學工?!€有一件事,就是多年前,我們從外國進口一批石油,貨物到達天津新港后,我方人員在查驗貨物時,覺得出口方的數量不夠,存在貨物數值比合同量要少的可能。但當時我國的大流量計量技術很落后,即使有這樣的懷疑,也無法提供一個準確的測量數值,最后只能認倒霉,吃了‘啞巴虧’也沒處說。這件事情雖然過去多年,至今仍然是我心中揮之不去的遺憾。所以,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的需要?!痹谌~聲華看來,國家的需要就是他科研的方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關于激光的研究是國家急需的。盡管在十年浩劫中,國家的科教事業幾乎停滯,但幸運的是葉聲華卻得到了回校做科研的機會,并在“激光會戰”中研制出了“氦氖激光器”。但也因為肉眼調制激光,他的一只眼睛受損還導致后來的視網膜脫落,險些失明。或許是少年時期心中種下的那顆“學以致用”的種子一直在生長,亦或是學機械的他深知精密測量對于制造業的重要作用,葉聲華將自己的研發方向確定為激光在精密測量中的應用。
“做有用的研究”“做新的研究”是先生做科研的一貫思想。上世紀70年代,他將激光應用到精密計量中來,開創了這個全新的科研領域。大型造船廠船體尾軸直度測量、高層電梯的垂直測量、金屬網篩的測量、鹽場掃平儀的研制……先生早期的科研項目都是來自于工業生產的實際需求。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敏銳地發現,在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中,對于汽車白車身的非接觸自動測量對提升汽車制造質量起著關鍵作用。但當時中國的汽車生產廣泛采用的是三坐標測量方法。這種方法測量時間長、不能在線自動測量、只能抽檢等都嚴重制約著國產汽車的發展。從自籌經費開始研究到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支持,葉先生帶領團隊一步步從原理突破走到最終成果上線,且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踐行了他做科研一定要“有用”和“新”的信條。
最想做的事是培養學生
“他不會對你的工作指手畫腳”“他讓我當課題負責人”“他表面看起來不嚴厲,但實際要求很嚴格”“他的門始終是敞開的,無論對學生還是同行”“他總是在教給我們思考的方法,教我們問自己”“他經常說‘那你努力吧’”……盡管在每位弟子的心中,都有一位“不一樣”的葉老師,但“一致”的是:葉老師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師者,他是嚴肅嚴謹的,也是真心實意為學生著想,愿意為學生的成長引航、鋪路的。也正因此,他開創的學科方向在弟子們的接續努力下,不斷擴展和豐富,科研團隊也人才輩出、生機勃勃。
而在葉聲華看來,教育學生、培養人才,是教師的天職。對于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學問,在葉先生晚年和青年學子座談中他也數次提到。有一次,他在北京參加博士生論壇時談到:做人要海納百川、誠信為本,做事要認真負責、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學問要‘實事求是’、勇于探索、貴在創新。
對于“做人”“做事”“做學問”,葉先生說:“我們天津大學的學風一直是十分樸實的,而且‘實事求是’。對學生,我經常強調,上大學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要學會做人,能海納百川、心胸開闊,在團隊里這一點尤其重要,在班里要為班級多做點兒事,團結同學;第二要學會做事,我提倡擔任一些學生職務,這不會耽誤學習,不能死讀書或只看成績、只會考試,要學會處理矛盾,搞好同學間的關系;第三要學會做學問,要會學習、會科研,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實事求是’,有創新精神。做人、做事、做學問三方面都做好了,就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br> 提倡創新,是葉先生做學問一貫堅持的原則,也是他在培養青年人才上堅持的一貫做法。
對此,先生常說:“我經常強調,我們的學生要有首創精神。在平時的課堂中要好好聽課,多與老師接觸,到實驗室多看看、多想想,自己就能有新想法,就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課題。我們絕不能把學生關在象牙塔里,要讓學生多去實踐,特別是工科學生,更要從實踐中找靈感。我指導學生的思想是,一定要有創新精神,不能什么都聽我的,這樣學生未來才能真正有發展?!?br> 2014年10月,葉聲華院士將象征著終身成就獎勵的2013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所獲的50萬元獎勵捐出,設立獎學金。在這次捐贈儀式上,葉聲華的弟子們將啟動基金增至200萬元,獎勵則面向全國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研究生。在這次捐贈儀式上,先生動情地說:“其實我做的事也不多,做的是應該做的,作為一個教師,這一輩子就是培養學生。”
事實上,先生的學生并不限于天津大學。因為天津大學的儀器學科是國內最早建立的,在儀器學界一直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影響力,葉先生又是學科內較早獲評博士生導師的,所以在幫助兄弟高校建設學科、提攜后學等方面,先生都做了很多工作。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譚久彬院士攻讀博士學位時便是以葉聲華的名義招生,后轉到剛具有博士指導資格的哈工大老師強錫富名下。此外,他還提議以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名義組織了“院士論壇”和“院長論壇”,促進國內儀器學科的共同發展。
如今,盡管已不再親自指導學生們的科研工作,但葉先生仍心系學科的發展,心系青年人的成長?;仡櫷?,葉先生曾感慨:“回想我這大半生,所作所為,如果能小助于國家,則沒有悔恨?!?br> 生活中的葉先生愛做菜,喜歡親自下廚招待朋友和學生,葉家的餐桌也總是歡聲笑語。耄耋之年,先生的學術活動大大減少,但只要是對于推動國內儀器學科發展的事情,他都樂于支持。就在2020年12月,他還參加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實驗室儀器分會的會議并講話。
是的,正如先生所說,他會繼續努力,讓熱愛的精密儀器事業和科技隊伍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