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四個面向”一流科研助力一流大學建設
期次:第1299期
作者:□ 本報記者 焦德芳 學生記者 韓尚哲 王雅然 劉禹辰 陳曼珺 查看:78

我校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

天大智慧助力大興國際機場建設
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的工地轟鳴隆隆,虛擬仿真實驗室師生探索火星表面步履匆匆,實驗室的課堂上專家學者為同學們演示著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腦機接口專用芯片、人造胰島水凝膠外衣、金銀納米抗癌機器人……十年來,我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四個面向”,積極布局重要科研方向、重大科研平臺和重點創新團隊,持續深化有組織的科研,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天大特色的科研發展之路。
做高質量的科研高站位布局引導價值追求
“我們引導天大的教師要著眼國家發展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聚焦‘四個面向’發力,在解決國家需求‘燃眉之急’、人民健康‘迫切需要’、關鍵領域‘卡脖扼喉’的核心技術難題中成長發展?!蔽倚|h委書記楊賢金說。
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勇于承擔國家使命,我校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提出了謀劃“三個布局”、實施“三個計劃”、實現“三個提升”的工作理念,為學校科技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我校立足新發展階段,進一步作出了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系統部署。在所有“天大人”共同努力下,學??萍脊ぷ髟趹鹇钥萍剂α拷ㄔO、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飛躍和長足進步。
十年來,我校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扎實推進——2018年獲批建設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并創造了“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天津速度”和“天大速度”。同年,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作為教育部珠峰計劃首批7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立項建設,將打造成為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2020年,天津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相繼落地。
十九大以來,在我?,F有平臺的運行評估中,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評優秀,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評優秀,優秀率穩居全國高校前列,為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天大智慧”的主力軍,我??蒲袌F隊以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為牽引,積極拓展區域合作,多次助力大國工程。從2009年12月開工建設到如今正式開通,師生校友多次參與到港珠澳大橋的工程中,貢獻了“天大智慧”;建工學院將劉錫良教授自主研發的“焊接空心球節點”技術應用于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站樓屋蓋鋼結構中;我校為天津千萬噸煉油、空客A320、智能電網建設等多個大型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十九大以來,我校與全國20余個省區市開展全面合作,與32家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新建校企聯合研發機構90個;累計與企業開展項目合作7500余項,同時還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和優秀國家技術轉移機構。
做有組織的科研高標準培育產出優秀成果
十年來,我校聚焦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強化有組織的科研,以重大科研項目組織為抓手,積極培育重點創新團隊和高水平研究成果。十九大以來,我校年度科技總經費已突破43億元,發表高質量論文超5600篇,授權專利超2000項;同時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獎7項,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及以上獎勵54項,且連續兩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中國專利金獎,科研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穩步提升。
十年來,我校組織重大科研項目持續獲得突破。面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空白和各種研究困難,元英進院士領導的合成生物學團隊取得了技術的突破,帶來巨大的學術與經濟價值。目前,我校合成生物學領域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綠色建筑、水資源高效開發、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等眾多領域均為億元級優勢集群。
十九大以來,我校牽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4項,排名全國高校前列,累計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97項,18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44人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6個團隊獲批創新研究群體。2022年10月2日,天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
十年來,我校重大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了國產水下滑翔機的新紀錄;從探索自然到建設城市、從解碼生命到深析原子,我校不斷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智能電網團隊研發的微網與智能配電系統,成功應用于我國互聯大電網和200余城市區域電網的規劃與運行;我校牽頭的《科學家生物安全行為準則天津指南》成為全球生物安全領域首個以中國地名命名、以中國倡議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倡議。
做高效率的科研高層次系統保障管理服務
十年來,我校聚焦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從制度設計和流程再造兩方面入手,不斷完善科研激勵和保障機制,著力打造高層次科研支撐保障體系。
十年來,我校大踏步邁出制度創新步伐,為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團隊提供人員隊伍、科研條件、助理和經費保障;成立轉移中心,組建專職技術經紀人隊伍,為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推進科教協同,鼓勵本科生進實驗室參與重點研 發 項 目。2017年,我校首次設立科技類 獎 教 基金——“天津大學科技創新榮譽獎教金”,資助由優秀科學家擔任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干的創新科研團隊。同時,我校致力于以制度激勵打下基礎,政策出臺相互補充,先后制定出臺了《天津大學關于鼓勵科研人員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意見》《天津大學鼓勵創新創業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辦法》,進一步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在完善管理方面,我校修訂了《天津大學科技成果評估備案實施細則》《天津大學技術合同管理細則》,進一步規范業務管理機制。在優化流程方面,我校編制了《天津大學科研項目管理手冊》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管理工作指引》,為項目過程管理保駕護航。
十年來,我校管理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秉承“信息多跑路,師生少跑腿”的理念,推出“線上全流程+線下一站式”的便捷化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平臺與科研牽頭的合署辦公機構,提升科研服務質量。其中,科研經費上款業務實現“一鍵辦理”,每年減少現場業務量超6000件。我校獲批教育部首批“綠色通道”改革試點單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金東寒說,“未來,天津大學將繼續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把科研工作與學科建設、人才隊伍統籌起來,努力成為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