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教育新范式 培養卓越工程師
期次:第1299期
作者:□ 本報記者 劉延俊 查看:56

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臺學生在上課

新工科示范課程向全校推廣
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工程學科的發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設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徑。2016年以來,天津大學聚焦未來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需求,探索工程教育的新范式,率先提出了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開拓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徑,實現“新工科”由1.0向2.0的跨越。
培養有靈魂的卓越工程師
面對新形勢對高等工程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天大更加注重培育學生在實現終身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必備的品格和價值觀。學校不斷探索“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模式,以工程倫理為抓手,通過課程思政來實現“有靈魂的工程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培養有思想、有靈魂的卓越工程師。
課堂上,教師以學校的標志性科技成果作為生動案例,給學生講述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以“國之重器”科技成就案例為聯結,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成長為引領未來的行業領軍者和變革者,將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學類專業課程,增強學生的社會擔當。
“《設計與建造》課程將智能小車循跡與重走長征路相結合,讓我們感受到先輩們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我作為新時代學子,立志要學用結合、科研攻堅,為解決國家重大‘卡脖子’問題而努力,走好新時代‘濃縮在智能路中的新長征’!”2019級未來技術學院智能機器平臺學生李垚臻說。
重構課程體系 打破學科藩籬
新工科之所以“新”,就在于“學中做、做中學”的學習模式?!靶鹿た啤比瞬挪粌H需要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需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出現的問題;學生們不僅在技術上優秀,還要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方面知識,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
近年來,學校重構了工程人才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機制,整個課程體系由項目與課程形成“課程元”,各“課程元”以課程內項目、課程組項目、多學科團隊項目、科研實踐項目和畢業設計研發項目“三類五種項目”為主鏈,形成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更加強調“學以致用”。
學校推動多學院合作搭建起跨學院、多學科、開放辦學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平臺,打破學院、學科、專業的壁壘,推動專業知識融合貫通,與傳統的學院形成矩陣式架構,構建跨學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建筑行業國際化設計人才培養平臺”擁有4000余平方米的創客空間,同時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幾十個班級開放。該平臺打開教室的圍墻,打破學科的藩籬,培育了“可持續建成環境”“韌性城市”等多個研究方向,讓培養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的格局更為開放。
目前,學校已著手設計建設多個多學科聯合、多方參與的校級“新工科”人才培養平臺,在這些平臺上推進“產學-校企融合”“多學科交叉融合”“國內-國際培養融合”“教-研-學融合”,將學校科研實驗室、工程中心、創客空間和創新創業孵化器形成一個整體鏈條,并與書院制和導師組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品格、思維、能力和知識。
培養企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新工科“天大方案”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首批招收工程碩士和首批試點工程博士教育的高校,學校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改變了高校工程教育過程缺乏企業參與的情況,讓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相匹配。
學校把企業引入課堂,協同恩智浦、華為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共同進行平臺建設,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形成了校企深度協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機制。
在天津大學《創業實戰訓練》課上,有豐富經歷和實戰經驗的創業企業家是主講,學生是中心,老師成為助教。學生擁有更多機會走出校園前往企業,在真實的商業場景中體驗創業的實際過程。學生有好的項目甚至可以直接得到“天使投資”。天津大學“未來30年”創新創想大賽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引導學生想大事、干大事。
2022年10月2日,天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在北洋園校區揭牌。“未來技術學院將以求是學部工程教育改革試驗田為基礎,由院士領銜,匯聚學校優勢學科,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引入企業資源,探索新時代學院建設的新工科天大范式。”學院常務副院長原續波說。
浩瀚的星空里,氣象衛星正監測風云變幻;高原大壩上,無人碾壓機正隆隆駛過;萬里深海中,水下滑翔機“海燕”自在遨游;能源領域中,“微電網”“燃料電池發動機”正在讓環境更加清潔舒適。在新工科發展的道路上,天大將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的教學科研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