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與改革并重人才共天大齊飛
期次:第953期
查看:784

編者按:我校今年出臺了人才強校戰略,該舉措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部分媒體記者為此專訪了我校校長龔克。本版摘要刊登了3位記者的采訪內容,以期使廣大教職工進一步深入理解我校人才強校戰略,進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為學校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就天津大學投入重資延攬人才之舉,日前中國教育在線記者采訪了校長龔克。
記者:龔校長,請您談一談天津大學評價人才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標準是什么?
龔校長:一般來說,大部分高校通常從成果(即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獲得了多少項獎勵)和收入(即拿到了多少科研項目經費)這兩方面來評價一個人才的水平。天津大學力求建立一種“以個人的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及激勵機制"。我們要探索的是“分類評價",是開放式同行評價,試圖從“一刀切"的量化式評價中跳出來,其中固然要看教學科研的實績,也要看人才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上的競爭能力。
記者:天津大學如何處理好人才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之間的關系?
龔校長:首先更正一下,在《天津大學人才強校戰略實施綱要》中,我們用的是“吸引"一詞,而不是 “引進"一詞。既然是吸引人才,那就包含對內吸引和對外吸引兩個方面。從外部引進人才來講,學校制定和出臺一些特殊的政策,給予一些特殊的條件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內部人才熟悉學校的軟硬環境,是已有工作基礎上的延續,所以內外人才完全不區別對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理的。特別是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國內高校在提供的生活待遇和軟硬環境方面與國外高校還是差距很大的,客觀上需要國內高校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措施吸引優秀的海外人才回來。但這種“區別”只是初始資助的區別,長期來講還是應該國內外人才“一視同仁"。
記者:據悉,天津大學將投入3億元來實施人才強校計劃,請您談一談這部分資金的用途。
龔校長:在人才建設上,3億元的投入不算什么大的投入,與許多兄弟院校相比可能要少得多。這筆資金也不是國家或地方的專門投入,而是學校資源配置機制的改革,即從建設物質條件為重心轉變為以吸引、培養、用好人才為重心。我們的投入主要用于以下方面:在人才培養上,一是用于實施大規模的教師綜合培訓計劃。這個綜合培訓計劃與以前相比有兩個變化:從橫向看,將以前的以教學培訓為主拓展為包括科研、管理、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內容在內的綜合能力培訓,從縱向看,將以前的新教師上崗培訓延伸為包括海外進修、工程實習等在內的全程職業發展培訓;二是用于實施“北洋學者"計劃,該計劃將從“學術大師和科技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三個層面實施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后續我們會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出臺。在引進人才方面,學校要著力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大師,科技領軍人才,在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及在社會各界具有較高工程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的專家;同時還要加大柔性引進的力度,吸引海外知名專家以學術休假的方式來學校進行合作和交流。
總之,學校所有人才資金的投入都將圍繞“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來進行。
記者:龔校長,據說天津大學要建立招聘崗位的公示制度,對于高級崗位將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并增大海外專家的評審力度。請問為什么要加大海外專家的評審比重?
龔校長:由海內外專家組成的人才招聘評審專家組中,所有專家都是每人一個投票權。加大海外專家的比重不是增加單個專家的權重,而是在評審專家的人數上多增加一些海外專家指標。因為對于高水平的人才評審,必須通過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評審體系來進行;同時,加大海外評審專家的比重也有助于避開校內、國內在項目競爭等方面的利益沖突。
記者:天津大學組建“創新團隊”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龔校長:天津大學的團隊培育計劃主要是以國家的戰略需要為前提,以學校有學科優勢的新能源、先進制造、生物技術、電子信息和土木工程等學科為重點,結合天津濱海新區建設的實際需求來組建“創新團隊",把學科優勢集中在國家需求的方向上,為天津市的經濟發展和濱海新區的建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