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思政 多彩的課堂——“興學之路”實踐育人項目側記
期次:第1291期
作者:□ 管虹/文 楊思超 秦俊男 齊圣/圖 查看:257

宕昌一中學生在“北洋夢想教室”觀看“智慧云課堂”

天大全國第100間“夢想教室”在宕昌大寨九年制學校揭牌

天大“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在宕昌官珠溝掛牌
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創新實踐育人路徑是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br> 天津大學始終將社會實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在社會實踐中加“鹽”,將社會實踐打造為流動的“思政課堂”,促進學生在廣闊天地中吸收精神之“鈣”。2017年以來,學校啟動了“興學之路”實踐育人項目,通過聚合實踐育人資源、豐富實踐育人內涵、創新實踐育人載體,組織8000余名師生深入我國貧困地區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全面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聚合實踐育人資源 推動形成育人合力
融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學校與社會育人合力。天津大學依托“興學之路”社會實踐項目,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管理干部、輔導員等學校育人力量,邀請優秀教師赴貧困地區授課,還有一些“洋教授”也紛紛走進“夢想教室”,為當地學生插上夢想的翅膀。學校整合、撬動校友、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將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價值塑造緊密結合,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基層充分認識國情、社情、村情,在吃大苦中鍛煉大擔當。
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形成課堂與實踐育人合力。學校將社會實踐“課程化”,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圍繞第一課堂思政主干課程教學內容,開發社會實踐課程《“興學之路”——鄉村振興中的青春實踐》,并成功申報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拓展了實踐育人的深度。這一課程的建設經驗,也為后續建設系列思政實踐課提供了范式。同時,學校還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實踐課程覆蓋寬度和廣度,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興學之路”大學生扶貧實踐》第二課堂,讓思政課動起來,年授課人數超過1000人,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
搭建實踐育人大舞臺,形成全鏈條實踐育人合力。學校推動社會實踐與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活動緊密結合,發揮學科優勢,從實踐的內容設計、培訓指導、過程實施、總結評價、教育引導等環節全面強化培育指導:成立社會實踐課題組,對實踐的選題進行專業化研究與指導,把握好實踐“方向盤”;舉辦實踐評比、主題論壇、成果沙龍等一系列實踐教育活動,展現豐富多彩的實踐樣態,提升實踐育人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實踐成果的“再利用、再教育”。
豐富實踐育人內涵 精準助力鄉村振興
為更好地引導學生將自身理想與國家重大戰略相結合,學校將課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鄉村、基層,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國家扶貧攻堅戰略?!芭d學之路”社會實踐項目以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為依托,組織學生真參與、真建設、真作為,在高質量建設“五個100”中扎根中國大地,以高校教育資源帶動偏遠、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將教育之火播撒到鄉村。
建立100間夢想教室。扶貧先扶志,為啟迪偏遠貧困地區青少年兒童的夢想,學校計劃在全國貧困地區建立100間夢想教室,并以此為載體開展支教活動,為當地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通過眾籌、義賣、校友資助、校企合作、學校支持等方式,目前,天大已經在全國近30個省市的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建成了包括美術教室、電教室、科技教室在內的100間夢想教室,改善了當地教育環境和資源,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偏遠貧困地區。“留夢云羽”實踐隊連續6年扎根云南鳳羽,關注留守兒童,為當地捐建遠程教室和美術教室,并捐獻文具、教學器材、電腦等物品計30萬余元。
建立100個鄉村實踐基地。學校將建設鄉村實踐基地作為學生開展文化宣傳、科技扶貧、實習鍛煉、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的平臺,學生們深入鄉村,通過實踐接力,實現長效幫扶,做“不走的支教”?!皳肀Ъ{咪”實踐隊連續9年不分寒暑赴四川大涼山開展支教,支教幫扶的10余位當地兒童考入了大學,實現了當地“零”的突破。
幫扶100名留守兒童。學校開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動,鼓勵有能力的教師、黨(團)支部“一對一”聯系一名留守兒童,通過資金捐贈、書信溝通、幫助留守兒童到城市參加夏令營等方式,為他們提供生活和學業上的幫助,搭建起了關愛留守兒童的橋梁。每年暑期,都會有來自甘肅的10余名學生到天津參加“科學營”,在感悟科技之美中開拓眼界。
開發100個扶貧產業項目。學校師生依托專業優勢,結合服務地優勢資源和貧困戶實際情況,為鄉村開發農業、旅游、文化等“一院一品”扶貧項目。其中,經管學部開展的創新創業營銷大賽為扶貧所在地居民創收40萬元。扶貧產業項目的精準開展,對吸引勞動力返鄉靈活就業,提升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開展100場教師培訓。教育之興首要在教師。學校組織相關專業師生為鄉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教學水平,實現教育資源的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地區教育問題。5年來,學校持續為幫扶地鄉村中小學教師開展教學、心理等多類型培訓,鼓勵師生學用結合、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創新實踐育人載體 發揮品牌帶動效應
“興學之路”品牌項目建設以發揮高校服務社會職能作用為立足點,項目實施以來,通過不斷創新實踐載體,建設“子品牌”,提升項目在學校、社會上的影響力,有越來越多的師生參與其中、社會資源投入其中,切實促進了貧困地區的教育、經濟、文化發展,也實現了我校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能力的提升。
開設“留筑夢想”暑期夏令營。為幫助當地學生樹立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啟迪夢想。學校組織千余名師生深入甘肅宕昌的16所學校開展夢想夏令營,圍繞自強自立、生涯規劃、學習興趣激發等主題設計課程,從根本上筑夢想、拔窮根。期間,學校實踐隊師生深入當地進行家訪,開展了文化墻繪制、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夏令營活動豐富了當地孩子們的業余生活,拓展其眼界,增長其見識,將夢想的火種深植心中。
打造“智慧云課堂”品牌項目。學校組織優秀教師和青年朋輩,從價值塑造、心理健康、科學普及等方面開設課程。截至目前,學校累計開設了140門在線“云課堂”,邀請“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馮翠玲、“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齊俊桐等教師做客云端課堂,通過一塊塊屏幕,將高校優質資源傳輸到貧困地區,成為“智志雙扶”工作的一把“金鑰匙”,使教育幫扶常態化、持續化。
推進“北洋薪火計劃”。疫情期間,學校堅持停課不停學,為解決居家學習中的困難,“北洋薪火計劃”應運而生。項目實施以來,學校累計為5000余名學生開展學業幫扶,針對學生特點和需求開展“一對一”和“一對多”結對幫扶,切實為解決當地學生的學業困難和發展困惑提供了助力。
開展“青馬育青苗”活動。為了讓偏遠地區孩子們建立家鄉的文化自信,學校實踐隊員們發揮使命擔當意識,與貧困地區學生共同舉行了“國旗下的講話”活動,同上主題黨團課,開展紅色精神、愛國主義主題宣講百余場。“青馬”們用一場場生動的黨史教育云課堂和“青苗”們以生動鮮活的方式學習感悟黨史,傳承發揚紅色精神。
“興學之路”扶貧實踐育人項目開展以來,累計8000余名師生參與,貧困地區受益人群達萬余人次。學校撬動各類社會資源,投入500萬元成立了“興學之路”扶貧基金,捐贈120萬元圖書,引進300萬元教育扶貧資金。越來越多學生們在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踐中,牢固樹立“家國情懷”,選擇畢業后到基層貢獻青春力量。該項目開展以來,學校連續5年獲評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全國最佳暑期實踐大學;40余個實踐隊及個人獲全國表彰,其中4支服務團獲全國百強實踐隊,4支服務團獲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
未來,學校將在該項目開展經驗基礎上,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不斷創新載體平臺,引導學生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具有天大特色的實踐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