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解決古建筑測繪瓶頸問題
我校“文物建筑測繪研究基地”獲批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首次落戶高校
期次:第953期
查看:810
本報訊 3月5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該單位重點科研基地名單,我校建筑學院“文物建筑測繪研究基地”榜上有名,成為國內高校首個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該基地將為構建、充實和完善我國文物建筑測繪研究體系展開創新性研究,從而解決長期存在的文物建筑在修繕過程中珍貴信息流失等瓶頸問題。
該基地將以天津市文物局為組織單位,以我校建筑學院王其亨教授、計算機學院孫濟洲教授為學術帶頭人,承擔文物建筑測繪及研究工作。據悉,目前我國文物建筑的測繪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并未通盤有序地展開,大多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筑迄今沒有展開相應的測繪。此外,文物建筑修繕施工過程中未能及時實施跟蹤記錄,導致大量珍貴信息的流失。“文物建筑測繪研究基地”將針對這一情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制定文物建筑測繪和圖像信息采集、記錄、加工、應用和管理的規范化建設方案,確立動態性體系化測繪和多媒體手段表達的指導思想,規范測繪分類、目標和深度要求,規范測量操作規程或指導手冊、質量控制體系、計算機制圖規則,從而構建可供科學研究、工程實踐及社會共享的信息平臺等,為確立行業規范奠定基礎,有效推進文物建筑保護的標準化進程。
該基地所依托的我校建筑學院自1952年起就開展古建筑測繪,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科研實踐活動。50多年來,我校建筑學院完成了大部分明清皇家建筑群和眾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世界遺產的古建筑測繪,足跡遍及國內20余個省市自治區,測繪圖紙已積累逾萬幅。1990年以來,該學院引進一系列新技術和設施,在國內率先將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應用到建筑測繪中,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1997年后,該學院向相關單位提供的測繪成果已全部數字化,廣泛運用于保護規劃、修繕設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科研課題,培養了大批優秀建筑師和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2004年,我校曾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建筑學院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了“歷史建筑測繪五校聯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孟兆熙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