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力學》課程思政的“123”模式
期次:第1287期
作者:□ 機械學院曹樹謙 查看:156

港口專業學生在上《理論力學》課

北京冬奧會與新發展理念

工程力學專業學生課后合影
機械學院《理論力學》課程團隊在不斷改革創新、提升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堅持“嚴謹教學、創新培養、育人為先”的教學理念,長期探索工科基礎課程的育人功能。2000年前后,我在緒論中創建“課首語”和“閑言碎語”兩個板塊,通過大學校長、知名學者、身邊教授等“語錄”,倡導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通過提出“學習金字塔”,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三位一體培養。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后,我們課程團隊深入探索課程思政方法,使課程思政全面提升,并系統總結出課程思政的“123”模式。
近年來,《理論力學》課程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下)、“天津市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天津市教學團隊”和“天津市一流本科課程”(線上)等榮譽稱號,團隊成員在全國作課程思政報告40余場,覆蓋全國260多所高校的近5000名教師。該課程建設成果先后被天津電視臺、教育部“微言教育”公眾號、《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等60多家媒體宣傳報道,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課程思政的目標思路
《理論力學》是多個工科專業的第一門技術基礎課,天大每年為理工科類11個專業38個自然班的1100多名本科生開設。
課程思政目標要圍繞課程屬性和授課對象特點去設置?!独碚摿W》課程屬性“偏理”,因此主要思政目標是科學精神培養,包括批判質疑、創新精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等方面;《理論力學》的授課對象“偏工”,因此主要思政目標是工程倫理培養,包括精益求精、使命擔當、生態文明、人文精神、安全意識等方面。任何課程都可以加入更多思政元素,如通過大國重器、重大工程、中國道路、科技報國等方面開展“家國情懷”培養,通過理想信念、積極進取、興趣愛好、文明禮貌等方面開展身心健康培養。基于此,我們提出了《理論力學》課程思政的3個主要目標。
注重理想信念引領,為國育才——我們結合課程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提高批判、質疑和創新能力;結合課程背景,引入大國重器等案例,培養“家國情懷”;結合身邊事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知識、能力、素質教育三位一體——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局面,而是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分析問題能力和思維方法的訓練;結合課程方法具有普適性的特點,注重哲學思維能力培養;針對課程比較“難學”的特點,鼓勵學生勇于克服困難。
采用科學思政方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于專業知識教育——我們準確把握課程思政“點”的本質,將課程思政素材分解為思政元素,在適當的地方、以適當的方式引入課程教學;創建“緒論思政”“案例思政”“互動思政”等多種形式,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的“123”模式
所謂課程思政的“123”模式,即1種形態(潤物無聲)、2種方式(有準備和無準備)和3種特征(短、新、近)。
“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形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本質區別是,課程思政是“隱性”育人,而思政課程是“顯性”育人。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指出:“課程思政不是要改變原來的課程,而是要把價值引領要素及內涵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課堂教學中?!蔽覀円Y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試圖通過案例去“影響”學生,而不是去“說教”學生;課程思政要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模式去實施。
“有準備”和“無準備”的課程思政方式——所謂“有準備”方式,是將課程思政元素放在課件中,大量的課程思政可以通過這一方式去實施。如:以創新模式上好第一堂課,在第一堂課就“抓住學生”,不是上來就講課程內容,而是在緒論中設置了“課首語”和“閑言碎語”兩個板塊,引入吳國盛《科學的歷程》對科學精神的論述等內容,倡導批判與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題。
最后一課也是課程思政的大好時機。最后一課與第一堂課同樣重要,可以結合授課專業情況或學生學習情況,利用最后一頁PPT,留給學生一些勉勵和希望的寄語,并課后合影留念。如:2019年,我給工程力學專業學生上課,為鼓勵學生熱愛專業、努力學習,我撰寫了一首詩:“最易韶華逝,流年勿蹉跎。心懷鴻鵠志,日日當力學?!?br> 所謂“無準備式”課程思政,并不是毫無準備,而是“因勢而導、因情而生、脫口而成”。看似講故事,實則含道理;說者似無心,實則更有意。2018年6月7日恰逢高考,于是我在課前與學生聊聊高考。我問同學們:“你們高考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同學回答:“考上了天大?!蔽艺f:“對,當年我也認為最大的收獲是考上了天大。但后來幾十年一直思考,我認為高考最大的收獲是經歷了一次洗禮。高中那么艱苦都過來了,現在還怕什么?!币源斯膭顚W生“不怕困難”。
“短、新、近”的課程思政特征——首先,思政元素的融入要“短”。專業課程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之所以“潤物無聲”,是因為課程思政的“雨滴”細小入微,但其效果卻是“沁人心脾”。因此,課程思政的實施一般兩三分鐘即可,甚至“一兩句話”。
其次,課程思政案例要“新”。結合時事的案例更有效果,且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只要你注意觀察和思考,很容易將這樣的案例融入課程教學。如:本學期第一次上課,我先與學生聊聊剛剛過去的北京冬奧會。我說:“我們以往對金牌的渴望一直非常強烈。但從不久前的東京奧運會開始,特別是北京冬奧會,我們雖然對金牌依舊渴望,但突出的變化是顯示出了更多‘自信’,不管是否拿到金牌,都保持著平和的心態,在奧運會上展示我們的風采?!?br> 最后,課程思政案例要“近”。選擇身邊的人和事,學生更熟悉,會給學生留有更深刻的印象。如:在緒論中,我經常引入大學校長、身邊教授的講話金句。如:本學期上課,我引入了金東寒校長在2021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金句”,并指出金校長講話不僅內容精彩,文筆也非常漂亮。
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理論力學》課程思政受到普遍認可,近年來學生們對課程思政的認可度接近或達到100%,部分學生觸動強烈。2018級力學2班王傲寒:“課堂上,曹老師的思政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一點也不突兀,在講解工程案例時,適時地引出‘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等主題,這種模式使我受益匪淺?!?021年適逢建黨百年,我在最后一課中,與全班同學一起高聲朗誦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智造5班胡啟航同學在課后問卷中寫道:“從告誡我們‘不要依賴答案,因為將來工作中沒人給你答案’,到朗誦《沁園春·長沙》,老師無不引導我成為一名新時代愛國人才?!?br> 我們雖然在課程教學中做了初步探索,但課程思政永遠在路上。我們還要梳理分類思政元素,系統優化課程思政設計;完善課程思政融入程度,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要將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提高團隊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要分類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提高思政案例與課程的融合度;完善評估體系,擴大調查問卷的時間周期,推進評估課程思政的有效性。